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2月20日論壇版)
兩年多前,教育局出版了一本課外讀物,叫《性情真章》,給初中老師同學用的。我負責統籌編輯。我們選了一篇改編自魯迅故事而成的短劇。編者叫孔慶東。改編得很好;看來是孔較早期作品。
過去一陣子,「強國人與狗」的評論,弄得鬧哄哄的。如果大家記得,沒多少個月以前,孔大教授粗言辱罵《南都》,說媚外分裂國家甚麼的,可謂「早有前科」。
罵歸罵。你罵人,總得有個準繩,有個邏輯;不然與潑婦罵街何別之有?我倒想看看,那是甚麼樣的邏輯?
孔教授罵港人王八蛋,因為車廂一幕,見港人國語不標準;車廂不准進食是殖民地主子的文化;很多港人當了英國人的走狗;又不認自己是中國人。
我碰過的兩岸同胞,多了。國語不標準的佔多數。大江南北方言鄉音,長期影響,要短時間改?不大可能。車廂不進食,是禮貌,是公德心。與你是甚麼國人何干?你到紐約坐地鐵違規,給捉個正着,你可以用「文化差異」作藉口,不必受罰?
香港多數人說自己認同「香港人」?也許。但說大家認為自己「不是中國人」的,如果有,也只屬少數。不管怎樣,那跟英國走狗有何關係?說香港不少人不懂中國,不了解她的歷史、文化,等等,相信是的。海峽兩岸的人,不明白過去百多年中,香港所孕育出的一種頗為獨特的文化,不也更多?
至於說,用法治維持秩序,說明港人沒有素質和自覺。那倒奇怪了。然則社會沒有法治,就表示那裏的人有素質了?當今天下,哪個社會的百姓,既有素質又有自覺,但是沒有法治的?抑或剛相反:正因為你沒有素質與自覺,不懂得追求法治,所以社會才一團糟?又或者,世上有的社會,她的人民素質很高,又有自覺,所以不必用法律來維繫。請給我一個例子。
罵人,本不是甚麼好東西,你真要罵,也得有點功夫才行。梁實秋寫過一本《罵人的藝術》讀者可以參考。
如果我是狗,我起碼有狗的道理。強國人,你的邏輯呢?
2012-02-20
2012-01-30
迂迴地走路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1月30日論壇版)
在大馬發展法住文化十分成功的,要數霍韜晦。他最近發表長文,要我們重新審視自由與人權,因為,不是說自由和人權不好,而是兩者合撐起的民主政府,解決不了問題。更深層的困難,是因為始作俑者,是資本主義的興起,種下了問題的禍根。它讓人性貪婪發酵,但用自由與人權的名,使自己「合理化」。
好了,這兩柄利刃,現在是「舞過了頭」,製造了諸多災難,要靠政府來收拾敗局。社會安定,靠政府帶領。所以人需要「強勢」政府。但大家又擔心,怕失去自由,很矛盾。要解這個矛盾,我們得重新檢視自由與人權。成或敗,要看大家「有無覺醒」。言下之意,我們該增強政府權力,削減自由人權。
大馬的拿督張曉卿,發表「元旦獻詞」,呼籲中國人「追尋人權崛起」。他認為,主權是為了人權而立,而人權不是為了主權而立。(這點不敢肯定。)如果國家踐踏人權,她的主權有沒有合理基礎,當受質疑。(這點相當肯定。)
他問:當年蘇聯用國家名義,追尋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,結果是屠殺了多少自己的人民?對於以百萬計的、給送進鬼門關的老百姓來說,是人權重要還是主權重要?主權,當然是政府行使的。
他們兩位,都不是年輕人,都不會胡言亂語。一個認為人權不足,一個覺得人權過分。大家會怎樣取捨?
人權,不像代數,有具體公式可以計算的;而公式,沒有國界,不受意識形態左右。就不同法律制度下,也會有不同的內容。就理論說,它也沒有一個普世標準,全球公認的。我常說,能好好實踐民權,已很不錯了。縱使是民權吧,你也需要用自由和法治來支起它,否則任何權利都沒有保障的。
自由、法治、權利都要有,你又要有一套經濟制度來配合。假定說,社會主義可以配合的,那就用社會主義吧。老百姓不會理會你用甚麼主義,只要有自由法治權利就行。可歷史經驗,從沒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,人民享有那些東西。人性貪婪不見消失,官性貪婪大行其道。好,那甚麼主義也不要,就要好貓主義吧;又或者,不要主義,能解決問題就可以了。
話可以說得很動聽。可惜,人的智慧,追不上人的說話。我們見不到有自由的社會主義,也沒有不貪婪的資本主義。
也許,歷史就是這樣迂迴地走路。
在大馬發展法住文化十分成功的,要數霍韜晦。他最近發表長文,要我們重新審視自由與人權,因為,不是說自由和人權不好,而是兩者合撐起的民主政府,解決不了問題。更深層的困難,是因為始作俑者,是資本主義的興起,種下了問題的禍根。它讓人性貪婪發酵,但用自由與人權的名,使自己「合理化」。
好了,這兩柄利刃,現在是「舞過了頭」,製造了諸多災難,要靠政府來收拾敗局。社會安定,靠政府帶領。所以人需要「強勢」政府。但大家又擔心,怕失去自由,很矛盾。要解這個矛盾,我們得重新檢視自由與人權。成或敗,要看大家「有無覺醒」。言下之意,我們該增強政府權力,削減自由人權。
大馬的拿督張曉卿,發表「元旦獻詞」,呼籲中國人「追尋人權崛起」。他認為,主權是為了人權而立,而人權不是為了主權而立。(這點不敢肯定。)如果國家踐踏人權,她的主權有沒有合理基礎,當受質疑。(這點相當肯定。)
他問:當年蘇聯用國家名義,追尋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,結果是屠殺了多少自己的人民?對於以百萬計的、給送進鬼門關的老百姓來說,是人權重要還是主權重要?主權,當然是政府行使的。
他們兩位,都不是年輕人,都不會胡言亂語。一個認為人權不足,一個覺得人權過分。大家會怎樣取捨?
人權,不像代數,有具體公式可以計算的;而公式,沒有國界,不受意識形態左右。就不同法律制度下,也會有不同的內容。就理論說,它也沒有一個普世標準,全球公認的。我常說,能好好實踐民權,已很不錯了。縱使是民權吧,你也需要用自由和法治來支起它,否則任何權利都沒有保障的。
自由、法治、權利都要有,你又要有一套經濟制度來配合。假定說,社會主義可以配合的,那就用社會主義吧。老百姓不會理會你用甚麼主義,只要有自由法治權利就行。可歷史經驗,從沒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,人民享有那些東西。人性貪婪不見消失,官性貪婪大行其道。好,那甚麼主義也不要,就要好貓主義吧;又或者,不要主義,能解決問題就可以了。
話可以說得很動聽。可惜,人的智慧,追不上人的說話。我們見不到有自由的社會主義,也沒有不貪婪的資本主義。
也許,歷史就是這樣迂迴地走路。
2012-01-09
文明的底線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1月09日論壇版)
數年前,龍應台用公開信的形式,寫了一篇鴻文:〈請用文明來說服我〉。轟動一時。最近,龍大姐又獲邀到北京大學演講,談的是「文明的尺度」。她從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夢,說到七八十年代萌芽的台灣夢,到民主運動陣痛開花,再度強調那是民主結果前的必經過程。(我不那麼看。)然後在總結時,說了自己的「中國夢」:她希望大國「文明崛起」。文明的準則是甚麼?怎樣去量度?她舉了例子:人對他人有沒有同情心?會不會排斥愛滋病患者?會不會歧視那較不幸的?女性受怎樣對待?等等。
如果要比較兩者,我想最低限度可以說,前者的「政治味道」較濃,後者的重心在「社會價值」。她在演辭中,好幾次提到秋海棠。我自己讀後一再思量:社會價值,因人而異,不足為奇;但那跟秋海棠有甚麼關係?上一代的人,隨國府遷台,那真是大江大海的「割裂」了;他們懷着強烈的「于右任心態」,絕對可以理解。沒有了「鄉愁」,植根寶島,還何來「中國夢」?各種社會價值,放在哪兒還不一樣?那跟南非夢,海地夢,以至其他夢,有何區別?
文明不能孕育秩序,那文明是假的。秩序不能共同遵守,那秩序也是假的。印度人自嘲,說幾千年的古國「不文明」,正因為國家的法律,可以因着宗教種性的理由,使不同的階級可以有不同的應用。直到最近,印度國會才正式提出討論,是否要廢掉賤民階級和附帶的社會標籤枷鎖。從任何角度看,那不是法治社會。
烏坎事件,暫告一段落。據說是因為村代表與當局談判後,得到滿意答覆,所以鳴金收兵,停止所有抗爭活動。討價還價的內容,外人當然不得而知。常識判斷,村長的動員能力那麼強,官府諒也不能信口胡謅。
問題是,為甚麼那麼多人,第一個反應是:他收了多少?莫不是給公安收買了?實情固然未必如此。但這反映了甚麼?
社會上的衝突,不是用法律,而是用賄賂來解決的。起碼多數人是這樣相信。行賄的手段,是金錢,不是法律。法律生成的秩序,可以不遵守,那樣的法律秩序,是假的;沒有基礎的法律秩序,自詡文明,也是假的。一天到晚自誇,說甚麼幾千年文明古國,也只是賣柑者言,經不起考驗。
看來,現代文明的底線,不是民主,也不是社會價值,或同情心,而是法治秩序。沒有了這個,甚麼也保障不了。
數年前,龍應台用公開信的形式,寫了一篇鴻文:〈請用文明來說服我〉。轟動一時。最近,龍大姐又獲邀到北京大學演講,談的是「文明的尺度」。她從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夢,說到七八十年代萌芽的台灣夢,到民主運動陣痛開花,再度強調那是民主結果前的必經過程。(我不那麼看。)然後在總結時,說了自己的「中國夢」:她希望大國「文明崛起」。文明的準則是甚麼?怎樣去量度?她舉了例子:人對他人有沒有同情心?會不會排斥愛滋病患者?會不會歧視那較不幸的?女性受怎樣對待?等等。
如果要比較兩者,我想最低限度可以說,前者的「政治味道」較濃,後者的重心在「社會價值」。她在演辭中,好幾次提到秋海棠。我自己讀後一再思量:社會價值,因人而異,不足為奇;但那跟秋海棠有甚麼關係?上一代的人,隨國府遷台,那真是大江大海的「割裂」了;他們懷着強烈的「于右任心態」,絕對可以理解。沒有了「鄉愁」,植根寶島,還何來「中國夢」?各種社會價值,放在哪兒還不一樣?那跟南非夢,海地夢,以至其他夢,有何區別?
文明不能孕育秩序,那文明是假的。秩序不能共同遵守,那秩序也是假的。印度人自嘲,說幾千年的古國「不文明」,正因為國家的法律,可以因着宗教種性的理由,使不同的階級可以有不同的應用。直到最近,印度國會才正式提出討論,是否要廢掉賤民階級和附帶的社會標籤枷鎖。從任何角度看,那不是法治社會。
烏坎事件,暫告一段落。據說是因為村代表與當局談判後,得到滿意答覆,所以鳴金收兵,停止所有抗爭活動。討價還價的內容,外人當然不得而知。常識判斷,村長的動員能力那麼強,官府諒也不能信口胡謅。
問題是,為甚麼那麼多人,第一個反應是:他收了多少?莫不是給公安收買了?實情固然未必如此。但這反映了甚麼?
社會上的衝突,不是用法律,而是用賄賂來解決的。起碼多數人是這樣相信。行賄的手段,是金錢,不是法律。法律生成的秩序,可以不遵守,那樣的法律秩序,是假的;沒有基礎的法律秩序,自詡文明,也是假的。一天到晚自誇,說甚麼幾千年文明古國,也只是賣柑者言,經不起考驗。
看來,現代文明的底線,不是民主,也不是社會價值,或同情心,而是法治秩序。沒有了這個,甚麼也保障不了。
2011-12-05
有以教我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12月05日論壇版)
因公外出,順道到北美訪友、探親。無意中看到幾回電視節目,覺得很有意思,就給大家略說。
第一回是在「歷史台」或「歷史頻道」播出的。那是個探索古代埃及的故事。從尼羅河兩岸展開,遍訪古帝王墓穴,用科學方法嘗試解開木乃伊背後的謎。當然有解說,但客觀平實,毫不武斷。倒有點像「罪案鑑證科」片集的緊湊。不同的是,它內容充實,富色彩,饒有趣味卻不是娛樂性質。
整個探索過程,歷時數年,花上龐大人力物力。是美國人又借機會宣傳「大美國主義」?錯了。除了主持人,研究隊伍中,美國人佔少數;主力是埃及本地的人員:研究古埃及王國史的、專研木乃伊的、古陵墓學者等,都是埃及不同組織、學會、博物館的負責人;更從比利時請來古代契形文字專家、法國的裹屍布專家,發表各自的冷靜科學判斷。
甚有說服力,儘管結束時沒有結論。
花上偌大的勁,為了甚麼?許多人會問。值得嗎?對主持機構有何好處?怎麼可能受歡迎?合成本效益嗎?等等。相信我們當中,不少人真會這樣問的。我倒想反過來看。是不是正因為我們事事只從盈利着眼,所以媒體生態有今天這個樣子?進一步說,該節目據悉大受歡迎,廣告不絕,不拿政府一毛錢。
這反映了甚麼?
第二回是一個晚間新聞「評論」節目。名曰評論,卻不板着臉孔「作秀」。
受訪人是個競逐共和黨提名的。他是前猶他州州長,也是駱家輝之前的美國駐華大使。(因摩門教徒身份受質疑的競逐者,也不只他一個。與本文無關。不論。)採訪者是節目主播,都有一般美國媒體人物與政治家聊天的特性:多少有點語帶挖苦──說調侃吧,但謔而不虐,沒有人身攻擊。
雙方在台上談,就像閒話家常,常有自嘲字眼。觀眾也笑聲頻傳。那種不矯揉、不做作,帶着微笑又技巧的論國是,時而互相取笑,時而互相恭維,卻是來得那麼自然。
邊看邊想:論政,本來可以輕鬆一點。談話,不宜照本宣科。為甚麼,兩岸三地的人物,都學不會?為甚麼我們的訪談雙方,都那麼一板一眼的,顯得枯燥無比?除了民族性不同,是否有深一層的解釋?
讀者聰明,當有以教我。
因公外出,順道到北美訪友、探親。無意中看到幾回電視節目,覺得很有意思,就給大家略說。
第一回是在「歷史台」或「歷史頻道」播出的。那是個探索古代埃及的故事。從尼羅河兩岸展開,遍訪古帝王墓穴,用科學方法嘗試解開木乃伊背後的謎。當然有解說,但客觀平實,毫不武斷。倒有點像「罪案鑑證科」片集的緊湊。不同的是,它內容充實,富色彩,饒有趣味卻不是娛樂性質。
整個探索過程,歷時數年,花上龐大人力物力。是美國人又借機會宣傳「大美國主義」?錯了。除了主持人,研究隊伍中,美國人佔少數;主力是埃及本地的人員:研究古埃及王國史的、專研木乃伊的、古陵墓學者等,都是埃及不同組織、學會、博物館的負責人;更從比利時請來古代契形文字專家、法國的裹屍布專家,發表各自的冷靜科學判斷。
甚有說服力,儘管結束時沒有結論。
花上偌大的勁,為了甚麼?許多人會問。值得嗎?對主持機構有何好處?怎麼可能受歡迎?合成本效益嗎?等等。相信我們當中,不少人真會這樣問的。我倒想反過來看。是不是正因為我們事事只從盈利着眼,所以媒體生態有今天這個樣子?進一步說,該節目據悉大受歡迎,廣告不絕,不拿政府一毛錢。
這反映了甚麼?
第二回是一個晚間新聞「評論」節目。名曰評論,卻不板着臉孔「作秀」。
受訪人是個競逐共和黨提名的。他是前猶他州州長,也是駱家輝之前的美國駐華大使。(因摩門教徒身份受質疑的競逐者,也不只他一個。與本文無關。不論。)採訪者是節目主播,都有一般美國媒體人物與政治家聊天的特性:多少有點語帶挖苦──說調侃吧,但謔而不虐,沒有人身攻擊。
雙方在台上談,就像閒話家常,常有自嘲字眼。觀眾也笑聲頻傳。那種不矯揉、不做作,帶着微笑又技巧的論國是,時而互相取笑,時而互相恭維,卻是來得那麼自然。
邊看邊想:論政,本來可以輕鬆一點。談話,不宜照本宣科。為甚麼,兩岸三地的人物,都學不會?為甚麼我們的訪談雙方,都那麼一板一眼的,顯得枯燥無比?除了民族性不同,是否有深一層的解釋?
讀者聰明,當有以教我。
2011-11-21
是驕傲還是悲哀?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11月21日論壇版)
許知遠最近一篇文章,提到國內電視畫面上,看到小伊伊下地行走。全文末句是:「真不知,這一畫面是這個國家的驕傲,還是令人窒息的悲哀。」
不是要談許知遠,卻有極之類似的感想。事緣最近香港區議會選舉,塵埃落定。
俗語的勝敗乃兵家常事;總談勝不驕,敗不餒,才是體育精神。從來沒有興趣討論人人可見的表面現象。但有方家發表長文,詳析選情,帶出另一種信息:大字標題說「香港勝選激勵北京,有利中國民主發展」。邏輯是這樣的:親北京的派系,在選舉中勝出,因此打破了北京的民主恐懼情結,不再懼怕議會政治。文中也提到其他,與本文無關,先不去說它。
是作者的看法還是北京的看法,不得而知;北京從來沒有說過甚麼。可信息背後的意識,卻十分不堪。
英國的工黨,法國德國的社會黨,葡萄牙意大利的共產黨,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勝出,司空見慣;說北京看不見,實在不可能。左翼黨派贏得民主選舉,有啥稀奇?那麼,「打破北京對民主政治的恐懼」,顯然不是因為甚麼派別的勝負,而是另有情由。情由不在派別的取向,而在「親北京」。就像說:你不必怕。看,你的人馬,在民主選舉的遊戲中,不也一樣成功?
正因為他「不怕」了,有可能願意「開放政權」了,會採用某類「選舉」了,所以你才得出那「有利中國民主發展」的結論。如果他還是怕呢?如果他沒有把握呢?反過來說,如果在民主遊戲中,勝出的不是「你的人馬」,你就不要民主了?那就「不利中國民主發展」了?
九十多年前的北京院校學生老師,喊出「德先生」的口號,是因為他們相信,民初的議會,會接受「五四人馬」,所以大聲疾呼,追求民主?讀讀陳獨秀和胡適在《新青年》上的文章,你也許覺得當年的「幼稚」,你不能不感到那時的真誠。追求民主,是因為你相信某種理念,不是因為你知道「你能贏」。全世界的民主制度下,沒有一個黨派是永遠贏的;今天你得勝,明天會輸掉。否則就不是公平選舉的民主了。
該文作者的用意,我不知道。如果這叫「利誘」,從實際角度看,也不見得會成功。你說,民主之利,正利在老百姓能選擇。這個概念,並不包括他們要「親甚麼人」。因為他們親我,我就給他們吧──這叫民主?
這樣的畫面,究竟是這個國家的驕傲,還是令人窒息的悲哀?你說呢?
許知遠最近一篇文章,提到國內電視畫面上,看到小伊伊下地行走。全文末句是:「真不知,這一畫面是這個國家的驕傲,還是令人窒息的悲哀。」
不是要談許知遠,卻有極之類似的感想。事緣最近香港區議會選舉,塵埃落定。
俗語的勝敗乃兵家常事;總談勝不驕,敗不餒,才是體育精神。從來沒有興趣討論人人可見的表面現象。但有方家發表長文,詳析選情,帶出另一種信息:大字標題說「香港勝選激勵北京,有利中國民主發展」。邏輯是這樣的:親北京的派系,在選舉中勝出,因此打破了北京的民主恐懼情結,不再懼怕議會政治。文中也提到其他,與本文無關,先不去說它。
是作者的看法還是北京的看法,不得而知;北京從來沒有說過甚麼。可信息背後的意識,卻十分不堪。
英國的工黨,法國德國的社會黨,葡萄牙意大利的共產黨,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勝出,司空見慣;說北京看不見,實在不可能。左翼黨派贏得民主選舉,有啥稀奇?那麼,「打破北京對民主政治的恐懼」,顯然不是因為甚麼派別的勝負,而是另有情由。情由不在派別的取向,而在「親北京」。就像說:你不必怕。看,你的人馬,在民主選舉的遊戲中,不也一樣成功?
正因為他「不怕」了,有可能願意「開放政權」了,會採用某類「選舉」了,所以你才得出那「有利中國民主發展」的結論。如果他還是怕呢?如果他沒有把握呢?反過來說,如果在民主遊戲中,勝出的不是「你的人馬」,你就不要民主了?那就「不利中國民主發展」了?
九十多年前的北京院校學生老師,喊出「德先生」的口號,是因為他們相信,民初的議會,會接受「五四人馬」,所以大聲疾呼,追求民主?讀讀陳獨秀和胡適在《新青年》上的文章,你也許覺得當年的「幼稚」,你不能不感到那時的真誠。追求民主,是因為你相信某種理念,不是因為你知道「你能贏」。全世界的民主制度下,沒有一個黨派是永遠贏的;今天你得勝,明天會輸掉。否則就不是公平選舉的民主了。
該文作者的用意,我不知道。如果這叫「利誘」,從實際角度看,也不見得會成功。你說,民主之利,正利在老百姓能選擇。這個概念,並不包括他們要「親甚麼人」。因為他們親我,我就給他們吧──這叫民主?
這樣的畫面,究竟是這個國家的驕傲,還是令人窒息的悲哀?你說呢?
2011-11-07
雪上加霜而已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11月07日論壇版)
費格森(N. Ferguson)是英國的名人,給哈佛大學請了去當教授。近年不只做學問,更在各大報章雜誌發表評論文章。還是不久以前,讀到一篇挺有意思的。大意謂今天電腦技術,一日千里,以前必須依某種規範來輸入的,現在不必了;因為,電腦把你儲進去的檔,當作圖像來「讀」的。所以,你怎樣寫沒有關係,在你說是文字的東西,在電腦說是點和線合成的圖;而圖,是可以隨便畫的。
他的結論是:電腦技術越形發達,人會變得越蠢!道理很簡單:人人依賴電腦,中小學生不再翻書,不再作文。慢慢的,你不懂得怎樣寫;可你不介意,因多數人與你無別。技術越高,人的文字文化越低:用羅馬字母的人,漸漸連串字能力都失去。
這叫杞人憂天?未必。馮智翔君就表達了異曲同工的擔心。他認為,蘋果的技術巨人逝世前,給世人帶來了一個「新世界」,卻料不到使一個舊世界「黯然而逝」。舊世界者,人用自己一雙手,「抒發感性的雅致符號」的世界也。也就是文字文化的世界。
馮君覺得,這一代國人的書寫能力,是場「大災難」。例子:九成以上中小學老師認為,今天學生「字醜」;筆畫錯、太潦草、欠整潔。也許屬實。問一句:今天的老師,報章雜誌的老編,寫稿的作家,有多少人還明白到「字乃文章衣冠」的?為人師表的,字不也一樣難看?小時候,還見有「衣冠不整,恕不招待」字句;今天,你見到嗎?
這已經積陋多時。根本上是態度問題。但技術倒真會使情況惡化。不必大學,中小學老師,很多要學生用電腦印出作業呈交。做學生的,從沒有「手到」功夫,如何會寫字?再者,今天的手寫板,你不必依筆順,它還是運作的,正因為電腦讀的,不是字,是圖像,是符號。學生求快,不一筆一筆的寫,反正印出來是一個一個的字,我何必端莊工整寫進去?
不過,馮君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,值得我們咀嚼: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表徵,而書寫的過程是能觸發審美之情……每一個字體都有其獨特的組合意義及美態價值,學習及訓練字體寫得工整及正確,正是從最基本的進路去認識中國文化,去感受文字符號背後的思想內容。」
馮君沒錯。可我覺得,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自從小學不臨帖,中學不默書,我們就放棄了記字和寫字。電腦植字,雪上加霜而已。
費格森(N. Ferguson)是英國的名人,給哈佛大學請了去當教授。近年不只做學問,更在各大報章雜誌發表評論文章。還是不久以前,讀到一篇挺有意思的。大意謂今天電腦技術,一日千里,以前必須依某種規範來輸入的,現在不必了;因為,電腦把你儲進去的檔,當作圖像來「讀」的。所以,你怎樣寫沒有關係,在你說是文字的東西,在電腦說是點和線合成的圖;而圖,是可以隨便畫的。
他的結論是:電腦技術越形發達,人會變得越蠢!道理很簡單:人人依賴電腦,中小學生不再翻書,不再作文。慢慢的,你不懂得怎樣寫;可你不介意,因多數人與你無別。技術越高,人的文字文化越低:用羅馬字母的人,漸漸連串字能力都失去。
這叫杞人憂天?未必。馮智翔君就表達了異曲同工的擔心。他認為,蘋果的技術巨人逝世前,給世人帶來了一個「新世界」,卻料不到使一個舊世界「黯然而逝」。舊世界者,人用自己一雙手,「抒發感性的雅致符號」的世界也。也就是文字文化的世界。
馮君覺得,這一代國人的書寫能力,是場「大災難」。例子:九成以上中小學老師認為,今天學生「字醜」;筆畫錯、太潦草、欠整潔。也許屬實。問一句:今天的老師,報章雜誌的老編,寫稿的作家,有多少人還明白到「字乃文章衣冠」的?為人師表的,字不也一樣難看?小時候,還見有「衣冠不整,恕不招待」字句;今天,你見到嗎?
這已經積陋多時。根本上是態度問題。但技術倒真會使情況惡化。不必大學,中小學老師,很多要學生用電腦印出作業呈交。做學生的,從沒有「手到」功夫,如何會寫字?再者,今天的手寫板,你不必依筆順,它還是運作的,正因為電腦讀的,不是字,是圖像,是符號。學生求快,不一筆一筆的寫,反正印出來是一個一個的字,我何必端莊工整寫進去?
不過,馮君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,值得我們咀嚼: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表徵,而書寫的過程是能觸發審美之情……每一個字體都有其獨特的組合意義及美態價值,學習及訓練字體寫得工整及正確,正是從最基本的進路去認識中國文化,去感受文字符號背後的思想內容。」
馮君沒錯。可我覺得,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自從小學不臨帖,中學不默書,我們就放棄了記字和寫字。電腦植字,雪上加霜而已。
2011-10-24
請回頭看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10月24日論壇版)
大約是五年前吧,在同一塊園地上,發表了一篇叫〈辛亥失憶症〉的小文。到了今天,說是紀念武昌起義一百周年的日子了,我們失憶如故。近年坊間所見「辛亥東西」,掌故憶舊軼事者多,深刻反省者少。年輕一代問何謂辛亥,答「推翻滿清,建立民國」而無他。那是教科書的條文,不是歷史認識。
辛亥之後其成其敗,一無所知,那我們再紀念多一百年,也無濟於事。
兩岸團體合辦的所謂學術研討會,更教人啼笑皆非。寶島學者提交論文,整個結論給刪掉。內文字眼未經同意而修改。無法辯白,逼着在大會上「揭疤」。內地學者依口徑演說,謂要紀念三大革命:辛亥革命、共產革命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革命。若然,恐怕我們的命,還得革下去。
中共召開官方紀念活動,少不免呼籲一番「回歸祖國」,「共創統一大業」,「完成孫先生的革命遺志」,等等。說「回歸」祖國,使我想到一個故事。
假定今天南北戰爭再度爆發。北方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叫林肯,南方各州仍自號美利堅聯盟國。(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是當年的「國號」。)總統仍叫戴維斯。南方堅持恢復奴隸制,北方反對。唯一區別是:今天是南方勝,北方敗。合眾國政府撤退到阿拉斯加。聯盟國控制美洲大陸。中間是一道天然屏障。林肯和他的繼任人,堅守合眾國憲法。世界各國政府,轉而承認佔有原合眾國土地的聯邦國。至於她是否行奴隸制或甚麼制,沒有多少人會理會。
合眾國政府頭上,固然沒有光環;合眾國也不見得是個好國家。但掙脫英廷的桎梏而獨立的,是合眾國,那無可懷疑。聯盟國是從合眾國這個母體分裂出來的;獨立戰爭時,還沒有聯盟國的影子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先後次序分明,毫無含混之處。
那麼,聯盟國向合眾國喊話,要她「回歸」,就很滑稽了。真箇是「回」歸,只能是後的「回到」前的,正因為前者是母,後者是子。無母何以有子?怎麼會母親「回到」兒子那裏去的?
除非,那是古代希臘悲劇的東方版:兒子有的,是弒母情結。那另當別論。
不,你會說。他們是要你回到黃河長江的中土。文化回歸?這是哄誰來了?
不必說回歸。就回頭看。也不必看大江大海,就看林覺民的絕筆也是夠了。
不知道這些,你也不會知道為甚麼有辛亥革命。
大約是五年前吧,在同一塊園地上,發表了一篇叫〈辛亥失憶症〉的小文。到了今天,說是紀念武昌起義一百周年的日子了,我們失憶如故。近年坊間所見「辛亥東西」,掌故憶舊軼事者多,深刻反省者少。年輕一代問何謂辛亥,答「推翻滿清,建立民國」而無他。那是教科書的條文,不是歷史認識。
辛亥之後其成其敗,一無所知,那我們再紀念多一百年,也無濟於事。
兩岸團體合辦的所謂學術研討會,更教人啼笑皆非。寶島學者提交論文,整個結論給刪掉。內文字眼未經同意而修改。無法辯白,逼着在大會上「揭疤」。內地學者依口徑演說,謂要紀念三大革命:辛亥革命、共產革命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革命。若然,恐怕我們的命,還得革下去。
中共召開官方紀念活動,少不免呼籲一番「回歸祖國」,「共創統一大業」,「完成孫先生的革命遺志」,等等。說「回歸」祖國,使我想到一個故事。
假定今天南北戰爭再度爆發。北方美利堅合眾國的總統叫林肯,南方各州仍自號美利堅聯盟國。(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是當年的「國號」。)總統仍叫戴維斯。南方堅持恢復奴隸制,北方反對。唯一區別是:今天是南方勝,北方敗。合眾國政府撤退到阿拉斯加。聯盟國控制美洲大陸。中間是一道天然屏障。林肯和他的繼任人,堅守合眾國憲法。世界各國政府,轉而承認佔有原合眾國土地的聯邦國。至於她是否行奴隸制或甚麼制,沒有多少人會理會。
合眾國政府頭上,固然沒有光環;合眾國也不見得是個好國家。但掙脫英廷的桎梏而獨立的,是合眾國,那無可懷疑。聯盟國是從合眾國這個母體分裂出來的;獨立戰爭時,還沒有聯盟國的影子,也是不爭的事實。先後次序分明,毫無含混之處。
那麼,聯盟國向合眾國喊話,要她「回歸」,就很滑稽了。真箇是「回」歸,只能是後的「回到」前的,正因為前者是母,後者是子。無母何以有子?怎麼會母親「回到」兒子那裏去的?
除非,那是古代希臘悲劇的東方版:兒子有的,是弒母情結。那另當別論。
不,你會說。他們是要你回到黃河長江的中土。文化回歸?這是哄誰來了?
不必說回歸。就回頭看。也不必看大江大海,就看林覺民的絕筆也是夠了。
不知道這些,你也不會知道為甚麼有辛亥革命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