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01-09

文明的底線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1月09日論壇版)

數年前,龍應台用公開信的形式,寫了一篇鴻文:〈請用文明來說服我〉。轟動一時。最近,龍大姐又獲邀到北京大學演講,談的是「文明的尺度」。她從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夢,說到七八十年代萌芽的台灣夢,到民主運動陣痛開花,再度強調那是民主結果前的必經過程。(我不那麼看。)然後在總結時,說了自己的「中國夢」:她希望大國「文明崛起」。文明的準則是甚麼?怎樣去量度?她舉了例子:人對他人有沒有同情心?會不會排斥愛滋病患者?會不會歧視那較不幸的?女性受怎樣對待?等等。

如果要比較兩者,我想最低限度可以說,前者的「政治味道」較濃,後者的重心在「社會價值」。她在演辭中,好幾次提到秋海棠。我自己讀後一再思量:社會價值,因人而異,不足為奇;但那跟秋海棠有甚麼關係?上一代的人,隨國府遷台,那真是大江大海的「割裂」了;他們懷着強烈的「于右任心態」,絕對可以理解。沒有了「鄉愁」,植根寶島,還何來「中國夢」?各種社會價值,放在哪兒還不一樣?那跟南非夢,海地夢,以至其他夢,有何區別?

文明不能孕育秩序,那文明是假的。秩序不能共同遵守,那秩序也是假的。印度人自嘲,說幾千年的古國「不文明」,正因為國家的法律,可以因着宗教種性的理由,使不同的階級可以有不同的應用。直到最近,印度國會才正式提出討論,是否要廢掉賤民階級和附帶的社會標籤枷鎖。從任何角度看,那不是法治社會。

烏坎事件,暫告一段落。據說是因為村代表與當局談判後,得到滿意答覆,所以鳴金收兵,停止所有抗爭活動。討價還價的內容,外人當然不得而知。常識判斷,村長的動員能力那麼強,官府諒也不能信口胡謅。

問題是,為甚麼那麼多人,第一個反應是:他收了多少?莫不是給公安收買了?實情固然未必如此。但這反映了甚麼?

社會上的衝突,不是用法律,而是用賄賂來解決的。起碼多數人是這樣相信。行賄的手段,是金錢,不是法律。法律生成的秩序,可以不遵守,那樣的法律秩序,是假的;沒有基礎的法律秩序,自詡文明,也是假的。一天到晚自誇,說甚麼幾千年文明古國,也只是賣柑者言,經不起考驗。

看來,現代文明的底線,不是民主,也不是社會價值,或同情心,而是法治秩序。沒有了這個,甚麼也保障不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