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8月27日論壇版)
中醫師王翎懿,相交多年。她從小在中國長大,走遍大江南北;南來定居香港,懸壺有年。日前來電,慰勉有加,謂見報載我談國民教育,平實中肯,非假大空話可比,敦促多寫。我倒猶豫了。一來不愛連刊同一主題(老編特別要求的除外);二來容易招人口實,說我國民思想不正確,中洋毒,等等。
無意中讀到〈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合格的公民〉一文,是資中筠先生大作《感時憂世》中的一篇。(相信她指的是及格。)先生八十多歲,是北京的名學者。文章擲地有聲,士林敬重。她是中國社科院的退休所長,沒有人可指她是「境外敵對勢力」。介紹她的想法,可作借花敬佛,對當前一片吵鬧,不無借鏡之處。說大點,有全民參考價值。
先不談學校教育,只論及格的公民。(她指的是國民。)國民不是臣民。她引任公說:「奴隸無權利,而國民有權利;奴隸無責任,而國民有責任;奴隸甘壓制,而國民尚獨立。此奴隸與國民之別也」。一下筆她就批評「頌聖文化」(港台叫「歌德派」),說那是奴性產物。國民,是有獨立人格的。
不能籠統地叫「人民」。國民,除非遇非常時期──例如抗戰,否則是「以個人為單位」的。人民,是個集體,也不知是誰。「為人民服務」是為誰的?最高領袖說,你要怎樣怎樣;你不去做。他說,你不為人民服務。於是你去了。那是為一人服務。資先生說:「過去以抽象的『人民』的名義犧牲和損害個人的基本權益的情況太普遍了。」國民,才是「社會的主人」啊。
她引米爾《自由論》,說每一個國民權利均等,「信甚麼不信甚麼是無法強迫的」。邏輯上說,你不必告訴我,你是多麼偉大在為我服務;也不必要我相信,甲國乙國的制度不好。如果信仰不得強迫,那你應該訓練我冷靜的、客觀的求知,觀察世界;是好是不好,由我來判斷。那是及格國民應有是素質。判斷不一定對,起碼是獨立自主的。
國民當然互有義務,道德可能比法律重要。大家要互相容忍,不能「排斥異端」:「如果只允許一種生活方式,那麼由誰來統一呢?」學生是國民的「前身」。「學生如果沒有培養是非觀念,不會追求真理,進入社會以後就是服從權威,誰官大聽誰的。」這樣的國民,及格嗎?老人家的說話,辦「國民教育」的,是否該聽一聽?
2012-08-25
2012-08-06
也是「自作孽」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8月06日論壇版)
「國民教育」有甚麼好吵鬧的?
那樣問,好像假定了沒有東西值得大家「吵」。事實又不是的。不過吵之前,最好先看清楚。
有公民教育為何不夠?為甚麼還要國民教育?很簡單,從來公民教育,是訓練你在社會上要有公德心,要守秩序,要有禮貌,要有守望相助的精神,尊重他人,參與公益等等。這行為,「推而放諸四海皆準」,不管你住在甚麼國家。它不會計較你的國民身份,也不理會你有何國家認同感。那可不符合國民教育的前提。
一方說:你們反對,因為你們都不懂引自己身份為榮。你們都是港英餘孽心態。我看不是的。另一方說:你們推這套國民教育,其實是黨民教育。我們的子女都會給洗腦了。那不行。我看也不是。教材必然帶出「洗腦」的後果?那倒未必。至於說:它偏頗,會錯誤引導年輕人,特別是經長期「浸淫」之後;那當然有可能。眾人之慮,其實在編者的動機:你故意把材料編成這樣,要我們的兒女接受;在你,實在用心良苦,在我,實在不能接受。
可動機,怎樣去證明?
港進聯譚君的說法,教人啞然。「六四」、「李旺陽事件」等,和一國兩制沒有關係;那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小沙石。固然此制不同彼制。早年多說「河水不犯井水」。那不必說國民教育,叫制民教育好了。她的意思很明白:另一制不同;所以在這一制下的人,不能「干預」到另一制下的事務。那國民云乎哉?「六四」是沙石,不必理會,那焚書坑儒,更微不足道;那是更遙遠、更細小的沙石。大家不必再讀中國歷史,就記着割讓香港之恥就夠了。
說到外國都有唱國歌、升旗禮。不錯。也讓我告訴你美國一般中學的國民教育材料。除了歌頌自己國家可愛,他們同樣不神化林肯,也指出南北戰爭的殘酷。他們教導國民在憲法下的權利,怎樣可反抗政府或其他組織的欺壓。他們告訴人民,越戰時期有甚麼爭議,更附上反戰圖片。也許他們都不懂,那些都是沙石,何足道哉!
兒時讀書,中國歷史、中國地理,必修、必考。典章制度、文物傳統,都有。從來沒有「國民認同」問題。現在不好好訓練本國史地,卻弄個國民教育甚麼的,不是「自作孽」是甚麼?
「國民教育」有甚麼好吵鬧的?
那樣問,好像假定了沒有東西值得大家「吵」。事實又不是的。不過吵之前,最好先看清楚。
有公民教育為何不夠?為甚麼還要國民教育?很簡單,從來公民教育,是訓練你在社會上要有公德心,要守秩序,要有禮貌,要有守望相助的精神,尊重他人,參與公益等等。這行為,「推而放諸四海皆準」,不管你住在甚麼國家。它不會計較你的國民身份,也不理會你有何國家認同感。那可不符合國民教育的前提。
一方說:你們反對,因為你們都不懂引自己身份為榮。你們都是港英餘孽心態。我看不是的。另一方說:你們推這套國民教育,其實是黨民教育。我們的子女都會給洗腦了。那不行。我看也不是。教材必然帶出「洗腦」的後果?那倒未必。至於說:它偏頗,會錯誤引導年輕人,特別是經長期「浸淫」之後;那當然有可能。眾人之慮,其實在編者的動機:你故意把材料編成這樣,要我們的兒女接受;在你,實在用心良苦,在我,實在不能接受。
可動機,怎樣去證明?
港進聯譚君的說法,教人啞然。「六四」、「李旺陽事件」等,和一國兩制沒有關係;那只是歷史長河中的小沙石。固然此制不同彼制。早年多說「河水不犯井水」。那不必說國民教育,叫制民教育好了。她的意思很明白:另一制不同;所以在這一制下的人,不能「干預」到另一制下的事務。那國民云乎哉?「六四」是沙石,不必理會,那焚書坑儒,更微不足道;那是更遙遠、更細小的沙石。大家不必再讀中國歷史,就記着割讓香港之恥就夠了。
說到外國都有唱國歌、升旗禮。不錯。也讓我告訴你美國一般中學的國民教育材料。除了歌頌自己國家可愛,他們同樣不神化林肯,也指出南北戰爭的殘酷。他們教導國民在憲法下的權利,怎樣可反抗政府或其他組織的欺壓。他們告訴人民,越戰時期有甚麼爭議,更附上反戰圖片。也許他們都不懂,那些都是沙石,何足道哉!
兒時讀書,中國歷史、中國地理,必修、必考。典章制度、文物傳統,都有。從來沒有「國民認同」問題。現在不好好訓練本國史地,卻弄個國民教育甚麼的,不是「自作孽」是甚麼?
2012-07-23
智者與愚人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7月23日論壇版)
報章大字標題:劉翔傷患引起憂慮。那是頭條。
憂慮甚麼?他不能出賽。不出賽又如何?不行,因為他將無法重奪奧運金牌。先不說為追求金牌而競技是否有違體育精神,光看到網民竟然說,熬着傷也得拿下獎牌的論調,就值得反省。
參加比賽,取得勝利,是種光榮。要爭勝,也屬人之常情。問題在要付出甚麼代價。友朋說,深層次心理,是要發洩、要炫耀、要勝過西方。光是錢我比你多,那不足夠;送人上太空,也不足夠──雖然,已是超英趕美的一半以上了,美也快趕上了。這些,在世人面前,不易見光彩。奧運場上可不一樣。全球的鏡頭聚焦,集中在衝線後面的白人黑人,像告訴「列強」:我終於贏了。好像勝利是永恒的,光榮可以永久保留的,那付甚麼代價,都是值得的。
這心理欲望孰真孰假,我無法判斷。果真如此,我們就很難教育下一代。老師說「運動之目的,在參加而不在勝利」,說「勝不驕、敗不餒」才對,等等,都可能起不了作用。
追求「光榮」,不問「代價」。
為慶祝香港回歸十五周年,我們的歷史博物館展出秦代陶俑。題目是:一統天下──秦始皇帝的永恒國度。像告訴大家,秦俑的輝煌,盡在其中。
無獨有偶。前一期的《國家地理雜誌》,主題故事在介紹秦俑的「奇蹟」:披甲的戰士,精緻的戰車,刀戟弩箭,兵陣馬隊,排列之認真,完全符合當時戰陣需要。那樣的氣勢,那樣的陣容,真可睥睨天下了。
不是光榮──永恒的光榮,是甚麼?
在西安秦俑旁邊,有大片土地,地下文物還未出土,但專家已知道是甚麼。骷髏,包括掙扎逃命的。白骨纍纍,因為有一萬名不育的妃嬪,三千名造墓的工匠,全遭活埋在此。那三千人,該是全國精英,為了皇上的光榮──不只生前的,更是死後的,那真是「永恒國度」了──費盡心力智慧,蓋出如此陵墓,卻落得陪葬下場。千萬生靈的代價,為了一人的光榮,為甚麼?因為他們知道造墓的秘密。始皇的遺教:不可「洩露國家機密」。
也不只他一個:北京的明陵,夠你看的。那建築,也是墓成之後,墓門自動緊閉,裏面的工匠,一個也跑不出來。我們不也說,明陵是恢宏的王陵?
比起這些,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,是不是「小兒科」了?
當然是「俱往矣」。可今天,使我們追求「光榮」而不問「代價」,我們是智者還是愚人?
報章大字標題:劉翔傷患引起憂慮。那是頭條。
憂慮甚麼?他不能出賽。不出賽又如何?不行,因為他將無法重奪奧運金牌。先不說為追求金牌而競技是否有違體育精神,光看到網民竟然說,熬着傷也得拿下獎牌的論調,就值得反省。
參加比賽,取得勝利,是種光榮。要爭勝,也屬人之常情。問題在要付出甚麼代價。友朋說,深層次心理,是要發洩、要炫耀、要勝過西方。光是錢我比你多,那不足夠;送人上太空,也不足夠──雖然,已是超英趕美的一半以上了,美也快趕上了。這些,在世人面前,不易見光彩。奧運場上可不一樣。全球的鏡頭聚焦,集中在衝線後面的白人黑人,像告訴「列強」:我終於贏了。好像勝利是永恒的,光榮可以永久保留的,那付甚麼代價,都是值得的。
這心理欲望孰真孰假,我無法判斷。果真如此,我們就很難教育下一代。老師說「運動之目的,在參加而不在勝利」,說「勝不驕、敗不餒」才對,等等,都可能起不了作用。
追求「光榮」,不問「代價」。
為慶祝香港回歸十五周年,我們的歷史博物館展出秦代陶俑。題目是:一統天下──秦始皇帝的永恒國度。像告訴大家,秦俑的輝煌,盡在其中。
無獨有偶。前一期的《國家地理雜誌》,主題故事在介紹秦俑的「奇蹟」:披甲的戰士,精緻的戰車,刀戟弩箭,兵陣馬隊,排列之認真,完全符合當時戰陣需要。那樣的氣勢,那樣的陣容,真可睥睨天下了。
不是光榮──永恒的光榮,是甚麼?
在西安秦俑旁邊,有大片土地,地下文物還未出土,但專家已知道是甚麼。骷髏,包括掙扎逃命的。白骨纍纍,因為有一萬名不育的妃嬪,三千名造墓的工匠,全遭活埋在此。那三千人,該是全國精英,為了皇上的光榮──不只生前的,更是死後的,那真是「永恒國度」了──費盡心力智慧,蓋出如此陵墓,卻落得陪葬下場。千萬生靈的代價,為了一人的光榮,為甚麼?因為他們知道造墓的秘密。始皇的遺教:不可「洩露國家機密」。
也不只他一個:北京的明陵,夠你看的。那建築,也是墓成之後,墓門自動緊閉,裏面的工匠,一個也跑不出來。我們不也說,明陵是恢宏的王陵?
比起這些,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,是不是「小兒科」了?
當然是「俱往矣」。可今天,使我們追求「光榮」而不問「代價」,我們是智者還是愚人?
2012-07-09
聽演講去!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7月09日論壇版)
文革開鑼。第一個在天安門城樓上,得「偉大導師」接見的,是北師大附中的宋彬彬。她「面聖」後,改名宋要武。回到附中,立刻揪鬥當時的校長,把她折磨至死,面不改容。文革結束,靜靜丟了新名,改回彬彬。
大約數年前,北師大附中九十年校慶。附中邀宋彬彬回校作嘉賓,引起很多人不滿,其中公開發表文章批評的,是資中筠先生。該文擲地有聲;讀後十分佩服,當時就在這個欄上,寫了自己的感想,也表達了對前輩學人的尊敬。
資先生是陳樂民的夫人。陳先生已辭世,退休前是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。我也曾撰文介紹過他。資先生退休前,是同院的美國研究所所長。五十年代初,他們已獲派歐洲,畢生公職都涉對外關係,包括接待訪華外人,甚至給首長級的人作繙譯官。她很謙遜,說自己發表的論文,不管是否學術的,都是「奉命撰寫」,故「無甚可觀」。進入八十年代後,才發現,筆,原來是自己的,可以說自己的話。
於是嗎,近二十年,筆耕不絕。幾個月前,把各類文章輯成五集出版,抒情、論事、憶人、反省中西文化,應有盡有。談到她求學經歷,特別有意思,就稍作介紹。
一九四八年,資先生在燕京唸完大一,要轉入清華。暑期就到舊北平圖書館準備。「圖書館是完全開放的……只是一般不能把書拿出去。不過借書極方便,座位寬敞舒適,光線充足,工作人員輕聲細語,態度和藹,業務熟悉(這些我當時並不感到特別,只是幾十年後在規模大大擴大的新北圖處處得到相反的感受,才回想起那時的鮮明對比)。」
今天,年輕的一代,沒有那經歷,很難體會到過來人的感慨,甚麼叫今非昔比。
每次運動來,她受到批判,說是「半封建、半殖民地教育」出身。她引以為榮,說是「中西文化並重的薰陶」,是那時代的「底色」。學制統一,而辦學多元;教育家的「理念貫徹到辦學和教學中」,大中小學皆如是。大家以為教會學校很「洋」。她說:「至少在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實行教育中國化政策後,洋人辦的學校,包括教會學校,大多很重視國文,學生的古文修養都能達到一定程度。同時,從小學起就有公民課,現代公民社會的一些基本觀念和行為規範貫穿其中。」
這些,她說,都成了他們的「底色」。
資先生是今年書展的嘉賓。八十多歲的雍容女士。有興趣親炙她的「底色」嗎,聽演講去!
文革開鑼。第一個在天安門城樓上,得「偉大導師」接見的,是北師大附中的宋彬彬。她「面聖」後,改名宋要武。回到附中,立刻揪鬥當時的校長,把她折磨至死,面不改容。文革結束,靜靜丟了新名,改回彬彬。
大約數年前,北師大附中九十年校慶。附中邀宋彬彬回校作嘉賓,引起很多人不滿,其中公開發表文章批評的,是資中筠先生。該文擲地有聲;讀後十分佩服,當時就在這個欄上,寫了自己的感想,也表達了對前輩學人的尊敬。
資先生是陳樂民的夫人。陳先生已辭世,退休前是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所長。我也曾撰文介紹過他。資先生退休前,是同院的美國研究所所長。五十年代初,他們已獲派歐洲,畢生公職都涉對外關係,包括接待訪華外人,甚至給首長級的人作繙譯官。她很謙遜,說自己發表的論文,不管是否學術的,都是「奉命撰寫」,故「無甚可觀」。進入八十年代後,才發現,筆,原來是自己的,可以說自己的話。
於是嗎,近二十年,筆耕不絕。幾個月前,把各類文章輯成五集出版,抒情、論事、憶人、反省中西文化,應有盡有。談到她求學經歷,特別有意思,就稍作介紹。
一九四八年,資先生在燕京唸完大一,要轉入清華。暑期就到舊北平圖書館準備。「圖書館是完全開放的……只是一般不能把書拿出去。不過借書極方便,座位寬敞舒適,光線充足,工作人員輕聲細語,態度和藹,業務熟悉(這些我當時並不感到特別,只是幾十年後在規模大大擴大的新北圖處處得到相反的感受,才回想起那時的鮮明對比)。」
今天,年輕的一代,沒有那經歷,很難體會到過來人的感慨,甚麼叫今非昔比。
每次運動來,她受到批判,說是「半封建、半殖民地教育」出身。她引以為榮,說是「中西文化並重的薰陶」,是那時代的「底色」。學制統一,而辦學多元;教育家的「理念貫徹到辦學和教學中」,大中小學皆如是。大家以為教會學校很「洋」。她說:「至少在一九二八年國民政府實行教育中國化政策後,洋人辦的學校,包括教會學校,大多很重視國文,學生的古文修養都能達到一定程度。同時,從小學起就有公民課,現代公民社會的一些基本觀念和行為規範貫穿其中。」
這些,她說,都成了他們的「底色」。
資先生是今年書展的嘉賓。八十多歲的雍容女士。有興趣親炙她的「底色」嗎,聽演講去!
2012-06-25
不要也罷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6月25日論壇版)
施永青在回應文章中,再論文化毋須設局,就像通識不必設科一般。陳雲說設文化局沒有好處,並引文化論述為例,闡明局長該具有的能力,不能停在「公平分配資源」,「聽取業界意見」的官腔上。我不贊成設文化局。也讓我說說。
希臘以前沒有文化局。設局,是近世的事。結果怎樣?他們把古典希臘字母「改造」,變成了今天的「新字母」。於是呢,今天希臘人,讀不懂柏拉圖的作品。
法國的文化局,幾十年來,憑着局內人的文化判斷,把他們認為「不合國人用的」,全摒諸門外。美國的漢堡包 Hamburger英文原字,不許在食肆門外懸掛,理由是「庸俗」。開禁,是近期的事。文化,不是民辦的,是官管的;官有權,能左右百姓喜好─姑勿論那喜好是甚麼。當然更不必是兼容並包的。
從另一個角度看。差不多三十年前,芝加哥的布爾斯亭(Daniel Boorstin),是著名歷史學教授。給列根總統委任作國會圖書館館長。報章訪問:你不是圖書館學出身的,怎能勝任?他說:技術問題像採購、編目、善本等情事,我固然不懂;那沒問題,讓專家處理好了。我懂知識,我懂領袖才能,有領導研究型圖書館的經驗。足可勝任。
反過來說,某些部門,果讓「外行」領導,是否合理,值得想想。例如機電工程署,若署長不懂電機工程的,可以嗎?衞生署署長不是醫生,行嗎?檢控專員沒有法律經驗,好嗎?例子不少。我們討論文化局長人選,屬前者還是後者性質,是不是應先弄清楚?
不幾年前,名「大衞」的人像雕塑,不許公開擺放,理由是「不雅」。貽笑大方。這大家還記得吧?那是當年官家的文化判斷。今年三月中,新加坡舞蹈團獲邀,到吉隆坡表演。當地文化部用「不雅」為由,要臨時給女演員的短裙「加碼」。全團拒絕上演,返新。大馬外交部知悉其事後,尷尬萬分,立刻重新發出邀請,但不成功。原來是芭蕾舞團,演出劇目根本就是穿短裙的。回教色彩的文化局覺得,女人跳舞,露出一雙大腿,實在「不雅」。新加坡團覺得荒謬。結果鬧了外交笑話。
政府部門,行事要按規章,有板有眼。用政府規章來「管理」文化,能有多少自由創新?
官辦文化部門,不要也罷。
施永青在回應文章中,再論文化毋須設局,就像通識不必設科一般。陳雲說設文化局沒有好處,並引文化論述為例,闡明局長該具有的能力,不能停在「公平分配資源」,「聽取業界意見」的官腔上。我不贊成設文化局。也讓我說說。
希臘以前沒有文化局。設局,是近世的事。結果怎樣?他們把古典希臘字母「改造」,變成了今天的「新字母」。於是呢,今天希臘人,讀不懂柏拉圖的作品。
法國的文化局,幾十年來,憑着局內人的文化判斷,把他們認為「不合國人用的」,全摒諸門外。美國的漢堡包 Hamburger英文原字,不許在食肆門外懸掛,理由是「庸俗」。開禁,是近期的事。文化,不是民辦的,是官管的;官有權,能左右百姓喜好─姑勿論那喜好是甚麼。當然更不必是兼容並包的。
從另一個角度看。差不多三十年前,芝加哥的布爾斯亭(Daniel Boorstin),是著名歷史學教授。給列根總統委任作國會圖書館館長。報章訪問:你不是圖書館學出身的,怎能勝任?他說:技術問題像採購、編目、善本等情事,我固然不懂;那沒問題,讓專家處理好了。我懂知識,我懂領袖才能,有領導研究型圖書館的經驗。足可勝任。
反過來說,某些部門,果讓「外行」領導,是否合理,值得想想。例如機電工程署,若署長不懂電機工程的,可以嗎?衞生署署長不是醫生,行嗎?檢控專員沒有法律經驗,好嗎?例子不少。我們討論文化局長人選,屬前者還是後者性質,是不是應先弄清楚?
不幾年前,名「大衞」的人像雕塑,不許公開擺放,理由是「不雅」。貽笑大方。這大家還記得吧?那是當年官家的文化判斷。今年三月中,新加坡舞蹈團獲邀,到吉隆坡表演。當地文化部用「不雅」為由,要臨時給女演員的短裙「加碼」。全團拒絕上演,返新。大馬外交部知悉其事後,尷尬萬分,立刻重新發出邀請,但不成功。原來是芭蕾舞團,演出劇目根本就是穿短裙的。回教色彩的文化局覺得,女人跳舞,露出一雙大腿,實在「不雅」。新加坡團覺得荒謬。結果鬧了外交笑話。
政府部門,行事要按規章,有板有眼。用政府規章來「管理」文化,能有多少自由創新?
官辦文化部門,不要也罷。
2012-05-14
梅校長的教誨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5月14日論壇版)
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」
這是北京、新竹兩地清華大學共同秉承的校訓。清華剛慶祝過她的百年紀念;給清華奠定基礎的,是梅貽琦,一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傳奇人物。
梅貽琦是第一批「庚子賠款」留美生。一九一四年得電機學位後,回清華學校任教。一九三一年,國民政府大學部委任他當校長。在就職演說中,他曾經說:「學術的造詣,是不能以數量計較的……所謂大學者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。」今天,我們的大學,從學生選課的人數,到教授發表的研究心得,都是「以數量計較的」。
通識者 識其會通之所在
抗戰軍興,清華遷到大後方。梅校長(與潘光旦)發表了著名的〈大學一解〉,闡明大學宗旨,在明德新民,所以學生須「知類通達」。他說:「通識之授受不足,為今日大學教育之一大通病……社會所需要者,通才為大,而專家次之,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,其結果不為新民,而為擾民。」但大學只有四年,不能通專並達,「偏重專才之弊既在所必革,而並重之說又窒礙難行,則通重於專之原則尚矣」。
看看今天我們大學的設計,通重於專並非「原則」,遑論「尚矣」。
當上校長次年,成立工學院。他反對工科專注工程忽略其他,認為工學教育要「人民化」與「社會化」。他申明「真正工業的組織人才,對於心理學、社會學、倫理學,以至於對於一切的人文科學、文化背景,都應該有充份地了解」。更主張「今日而言學問,不能出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三大部份;曰通識者,亦學子對此三大部門,均有相當準備而矣……合而言之,則於三者之間,能識其會通之所在。」那樣的通才,不只求學,亦利做人。
梅校長的遠見,失落多時。不過,三年前,北京清華頒佈了「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管理辦法」,又訂定了「課程選課指南」。明確指出大學訓練的八大方針:較全面認識中國文明;對中外哲學有一定的了解;中外文學經典的閱讀和賞識;自然科學基礎;社會科學基礎;中英文寫作與口頭表達能力;審美品味和鑑賞能力;科學與人文均衡發展。
在那個時代,梅校長的言論,像空谷足音;在這個時代,大家說那是老生常談。可是,能平心靜氣審視一下,我們的院校,有哪一所是追求那「均衡發展」的?我們的校長,有哪一個是追求梅貽琦的理想的?
梅校長的教誨,誰認真聽了?
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」
這是北京、新竹兩地清華大學共同秉承的校訓。清華剛慶祝過她的百年紀念;給清華奠定基礎的,是梅貽琦,一位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傳奇人物。
梅貽琦是第一批「庚子賠款」留美生。一九一四年得電機學位後,回清華學校任教。一九三一年,國民政府大學部委任他當校長。在就職演說中,他曾經說:「學術的造詣,是不能以數量計較的……所謂大學者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。」今天,我們的大學,從學生選課的人數,到教授發表的研究心得,都是「以數量計較的」。
通識者 識其會通之所在
抗戰軍興,清華遷到大後方。梅校長(與潘光旦)發表了著名的〈大學一解〉,闡明大學宗旨,在明德新民,所以學生須「知類通達」。他說:「通識之授受不足,為今日大學教育之一大通病……社會所需要者,通才為大,而專家次之,以無通才為基礎之專家臨民,其結果不為新民,而為擾民。」但大學只有四年,不能通專並達,「偏重專才之弊既在所必革,而並重之說又窒礙難行,則通重於專之原則尚矣」。
看看今天我們大學的設計,通重於專並非「原則」,遑論「尚矣」。
當上校長次年,成立工學院。他反對工科專注工程忽略其他,認為工學教育要「人民化」與「社會化」。他申明「真正工業的組織人才,對於心理學、社會學、倫理學,以至於對於一切的人文科學、文化背景,都應該有充份地了解」。更主張「今日而言學問,不能出自然科學、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三大部份;曰通識者,亦學子對此三大部門,均有相當準備而矣……合而言之,則於三者之間,能識其會通之所在。」那樣的通才,不只求學,亦利做人。
梅校長的遠見,失落多時。不過,三年前,北京清華頒佈了「文化素質教育核心課程管理辦法」,又訂定了「課程選課指南」。明確指出大學訓練的八大方針:較全面認識中國文明;對中外哲學有一定的了解;中外文學經典的閱讀和賞識;自然科學基礎;社會科學基礎;中英文寫作與口頭表達能力;審美品味和鑑賞能力;科學與人文均衡發展。
在那個時代,梅校長的言論,像空谷足音;在這個時代,大家說那是老生常談。可是,能平心靜氣審視一下,我們的院校,有哪一所是追求那「均衡發展」的?我們的校長,有哪一個是追求梅貽琦的理想的?
梅校長的教誨,誰認真聽了?
2012-04-30
悼彥鳴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04月30日論壇版)
多年前,吉錚在美國德州去世。徐訏老先生愛才,覺得惋惜,就寫了一篇《悼吉錚》。在這個地方,不少人是讀了文章,才認識那位出道不久的女作家。
高彥鳴教授辭世。事情來得突然,不知該怎樣紀念這位朋友,也不必由我多說,學界中人早認識他。只是他家中人丁單薄,他又是個不大交遊的人,總覺得,該為他留點文字。
彥鳴回港前,早在美國卡尼基美隆大學(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)工作數年。到香港城市大學當副校長,辦了個特別計劃,鼓勵在校學生暑期外出謀事,取點經驗。當時我們機構也是個合作夥伴,他就邀我到學校,和同學談通識的重要。反應很好。連續三年,我重到又一村與同學聊聊。每次他都是座上客。
曾當教育局編書顧問
有一回,在中學校友會周年聚餐會上,與彥鳴碰個正着。才知道,原來是師兄弟!他比我低幾屆,是謙社同學。(我們傳統,以級社名,不以年份名。)自此我叫他高謙,他稱我鄧皓。
不多久,他到了科大化工系(他的本行),我在科大「環球商務班」兼課。看過我的授課大綱,他覺得很有意思,就要我回母校談教育,並自動請纓,作我的介紹人。
兩年多前,我們辦了大規模的校慶會。唐英年是主禮嘉賓。很多人都納罕。後來高謙告訴我,他和唐是初中同班同學。至於是否他邀請的,就不得而知。
我給教育局人文社會組編的參考書,他當顧問。後來我搬家到調景嶺,和他算是「鄰居」了,因而常有往還。高謙是史丹福的化工博士,卻對其他學科很感興趣。每次聊天,常談到怎樣可以在我們的理工課程中,增進其他素材。但限於編制,苦無良策。
盼君子之教移植大學
前陣子,他無意中讀到勒番教授(Donald Levine)的書,談的是古代希臘城邦的公民教育,也有柏拉圖教育哲學的影子。就興致勃勃的拉着我聊。書中強調的,是古代雅典的教育形式,有點像我們今天說的「君子之教」。不過那只會成就社會上少數人,但又是後來歐洲通識教育的藍本。到今天,在北美的少數私立小型大學,還刻意繼承了那個傳統。
高謙一直在想,怎樣可以把那美好的東西,「移植」到今天的大學,同時又使多數人獲益的。我們談了兩次,沒有甚麼結果。各自事忙,近月沒有聯絡。
就這樣,他撒手了。幾天前報上載的。
高謙,人如其名,是個謙謙君子。但願我們社會,有更多的高謙。
多年前,吉錚在美國德州去世。徐訏老先生愛才,覺得惋惜,就寫了一篇《悼吉錚》。在這個地方,不少人是讀了文章,才認識那位出道不久的女作家。
高彥鳴教授辭世。事情來得突然,不知該怎樣紀念這位朋友,也不必由我多說,學界中人早認識他。只是他家中人丁單薄,他又是個不大交遊的人,總覺得,該為他留點文字。
彥鳴回港前,早在美國卡尼基美隆大學(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)工作數年。到香港城市大學當副校長,辦了個特別計劃,鼓勵在校學生暑期外出謀事,取點經驗。當時我們機構也是個合作夥伴,他就邀我到學校,和同學談通識的重要。反應很好。連續三年,我重到又一村與同學聊聊。每次他都是座上客。
曾當教育局編書顧問
有一回,在中學校友會周年聚餐會上,與彥鳴碰個正着。才知道,原來是師兄弟!他比我低幾屆,是謙社同學。(我們傳統,以級社名,不以年份名。)自此我叫他高謙,他稱我鄧皓。
不多久,他到了科大化工系(他的本行),我在科大「環球商務班」兼課。看過我的授課大綱,他覺得很有意思,就要我回母校談教育,並自動請纓,作我的介紹人。
兩年多前,我們辦了大規模的校慶會。唐英年是主禮嘉賓。很多人都納罕。後來高謙告訴我,他和唐是初中同班同學。至於是否他邀請的,就不得而知。
我給教育局人文社會組編的參考書,他當顧問。後來我搬家到調景嶺,和他算是「鄰居」了,因而常有往還。高謙是史丹福的化工博士,卻對其他學科很感興趣。每次聊天,常談到怎樣可以在我們的理工課程中,增進其他素材。但限於編制,苦無良策。
盼君子之教移植大學
前陣子,他無意中讀到勒番教授(Donald Levine)的書,談的是古代希臘城邦的公民教育,也有柏拉圖教育哲學的影子。就興致勃勃的拉着我聊。書中強調的,是古代雅典的教育形式,有點像我們今天說的「君子之教」。不過那只會成就社會上少數人,但又是後來歐洲通識教育的藍本。到今天,在北美的少數私立小型大學,還刻意繼承了那個傳統。
高謙一直在想,怎樣可以把那美好的東西,「移植」到今天的大學,同時又使多數人獲益的。我們談了兩次,沒有甚麼結果。各自事忙,近月沒有聯絡。
就這樣,他撒手了。幾天前報上載的。
高謙,人如其名,是個謙謙君子。但願我們社會,有更多的高謙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