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11月05日論壇版)
本屆諾貝爾醫學獎得獎者兩人:一是英國的格登,一是日本的山中伸彌。兩人的背景固然相異,卻有一共通特點:他們都曾是「失敗者」。
山中求學時,不是成功人士;格登在中學,給老師評為「笨得沒資格習自然科學」。
他們拿到殊榮,給大家很好的啟發。
首先,重堅持不重死讀書。山中愛體育,大學時代沒有埋首書本,但有不放棄的精神。據說日本教育界視他作「異類」。不少人半途而廢,連有興趣做的也不堅持。結果不是默默無聞,就是一事無成。像〈論毅力〉一文所說的:「掘井九仞,而不及泉,猶為棄井也。」
其次,要有忘記背後、努力面前的鑽研精神。山中小時愛拆物。在家拆裝祖傳鐘表,失敗多次,還不停再試;打柔道,多次受傷,站起來,再上。格登在英國伊頓公學讀書,成績差勁。他的成績單,到今天放在劍橋大學他研究室辦公桌上。失敗史,成了激勵發奮的良藥。
再次,不重快慢但要認真。格登十五歲那一年,在同級的二百五十名同學中,生物科成績最劣。他的起步點,慢了他人很多。山中綽號「搗蛋醫生」,因為人家二十分鐘可完成的手術,他要兩個小時,有時還不止!論天賦,也許他倆聰敏不及他人;但龜兔競走的故事,也有用得着的時刻。在研究項目上,他們都全力以赴,認真不茍。
他們做細胞研究,是「基礎研究」,和臨床式不同;後者比較易見成績。山中研究經費不足,因為他的方向,在日本不太受重視。他自己跑馬拉松,來呼籲別人捐獻。格登的成績單,是勉勵工具。他常說,當年老師也許對的,也許他自己仍不夠好。那是不以考試成敗論英雄,知道學無前後,達者為先。
中國奧數第一,卻沒有菲爾茨獎。我們的文化太重視「眼前功利」,太用成敗論英雄,往往使失敗者氣餒,無法力爭上游;成功者自負,結果陷入失敗。我們瞧不起失敗者,不鼓勵興趣的堅持。千百年來,成不必是「王」,敗也不一定是「寇」。用成績定成敗,扼殺了多少學子?
兩個諾獎的科學家,都曾經給定位作「失敗者」。結果他們成功了。我們不懂吸取失敗的教訓,我們永遠不會成功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