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註:以下原稿,與刊登〈蘋果日報〉2012年12月24日論壇版之版本略有差別)
四百多年前,義大利教士利瑪竇來華,開了歐洲和中國知識交流的先河。(說交流,名副其實。徐光啟幫助他翻譯了《幾何原本》;他不只是學了漢學,更用中文寫作出版。)也成就了耶穌會把某種教育帶進中國。到今天,他的墓地仍在北京。
幾百年來,耶穌會在世界各地辦學,尤其是高等教育,成績有目共睹。不光在美國,就像墨西哥、智利、德國、比利時、西班牙,甚至日本,都有他們的大學;而波士頓、喬治城、佛達姆(Fordham,前譯福咸,不確。)、萊育拉等,早有聲名,聖十架學院,去年更名列全美前五所博雅大學之內。博雅教育(Liberal Arts Education或簡稱Liberal Education,並不是今天說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,在我們中學叫Liberal Studies)是他們辦學的特色。中國第一所推行博雅教育的學府,是上海的興韋學院。那裡的主建築物,是「博雅樓」,英文名稱叫Liberal Arts Building。
耶穌會學校的宗旨,在傳授知識與品味格培養;他們的學校設計、課程安排,可謂有口皆碑。在取錄學生上,卻絕不苟且,也沒有宗教成見。正因如此,耶穌會中華省負責教育的周守仁神甫告我,全球耶穌會有意在香港興學時,就答應了盡綿力貢獻其事。自己不是羅馬教會的追隨者,更不是耶穌會的成員;樂意參與,跟金耀基、李歐梵等願意支持創舉,理念如一:「君子成人之美」。《論語》的教誨。多年來大聲疾呼:我們需要博雅教育。現見有這個機會,總祈共襄善舉,盡量達成這個希望。
當然,幾年前港府向世界招手,答應利用粉嶺皇后山地段發展私立大學。有意投地的,不僅耶穌會一家;最後政府取捨,還屬未知素。但總是個機會,一個絕對難得的機會。這些日子,見證了他們工作的積極、熱心,在創校準備上付出的心力;一科一系的越洋合作規畫,大批外國學者專家來港,與政府評審局部門開會,等等,使我體會到:籌辦一所認真的大學,殊不簡單。
最近有傳聞,說地皮用途改作蓋公屋。十分愕然。建大學像戒吸毒,可以「說不幹就不幹」的?多年的辛勞,人力物力的投入,金錢的募集,時間的消耗,等於零?就憑一句話?如果香港要外人來投資,人家籌集多時,人力基金都到位了,而整個過程你也清楚的,你可以突然喊停?
這對所有人都不公道。尤其對香港人。多少年來,我們渴望有一所真正的博雅大學,來補自己的不足。這是香港的希望,千載難逢的希望。
請不要搗毀這個希望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