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9-12

誰的安排?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09月12日論壇版)

在這塊園地和大家一起反省問題,從來不愛趕時髦。熱門話題講者甚眾,不必多我一張嘴巴。何況,很多事情,得冷靜下來,才好有客觀的評斷。像不久前在香港大學發生的「事故」。很多人談論警方的手法。(自己認為警力用得不當;不過這不是本題,不論。)我倒希望想想另一個問題。

事緣某雜誌報道說,內地留港學生質疑,問「如果那天坐在那張『龍椅』上的是英國首相」,那麼本地人是否會批評那是「獻媚」?答案是「肯定不會」。如此「中英有別」,足「反映了」港人的「殖民地鄉愁」云云。

說得太肯定了。我就不同意這個「鄉愁」論點。且讓我也說說我的觀察。

一般來說,大學一年中,有不同形式和規格的典禮:有的比較輕鬆隨便,有的比較莊重嚴肅。畢業典禮、榮譽學位頒授典禮等,屬後者。行禮時,有一定程序和儀式。所以參與的人都穿上禮袍,當然不包括坐在台下的來賓。但這與身份無關:英國首相或玉皇大帝,只要坐在主禮台上,就得尊重大學的禮儀。不要告訴我,副總理的助手沒有交帶;也不要告訴我,大學沒有知會那是甚麼典禮。知而不守,那是無禮,也就是不義。

大學的典禮,很多時候都有嘉賓。禮儀上,一眾嘉賓是共坐的。這一回,嘉賓包括前港督衛奕信。他在任內是港大校監。每年學位頒授典禮,就是他坐在那張椅上主持的。按傳統,那是校監的座椅。曾校監(那是他的官式身份)都沒有坐上去。副總理也不見和前衛督共坐。如此,也是安排不周,那也是不義。

多年來,美國有個不成文的慣例,就是新任總統上台後,會獲哈佛或耶魯(或其他院校)贈以榮譽博士學位。他要和別人一樣,穿上禮袍。還有,他並不坐在主禮人的席位上,而是與其他同時拿榮譽的人士,一起坐在來賓席上。禮成,他才來個壓軸演說。但那是儀式的一部份,沒有人覺得突兀。他演說時,是穿着禮袍,站在台上說話的。很簡單:尊重大學典禮的安排,是禮貌。連禮貌都沒有,那更不義。

鄉愁論的背後,說穿了,是媚外意識。我不媚外。也不用上獻媚等字眼。我說不義,也沒有錯。《論語》教的:事之宜,謂之義。處事不周與無禮等,皆可謂不宜,也就是不義。君不見,縱然是英國女王,在主持國家大典時,不也穿上王袍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