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04-04

反智型社會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04月04日論壇版)

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殊(John Nash),最近蒞港訪問,到不同場合演講,談他最近研究「博弈理論」的心得。聽說,大學演講廳坐得滿滿的,會後發問討論卻寥寥,因為同學不明白內容。《虎報》「校園眼」欄作者赴會後,報道說好些同學到場,不是因為自己感興趣,也不是因為講者的明星效應,而是因為大學或老師要他們出席,點名登記;但他們,卻不覺得有何得着。
這是個門戶大開,聽眾不感興趣的故事。

求學卻不得其門而入

下面說的,剛相反:那是聽眾很願求學,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故事。

不久前,城中讀書會假中大專業進修學院演講廳,請來了中大的英國文學教授 S. Haines,談莎翁的名劇《奧塞羅》。會後,學生和他談起,得知他這學期在系上開了一門課,叫「莎士比亞」。學生當下詢問可否旁聽。他說歡迎,並送了名片。本來以為,到時往課堂坐下,就達到求學目的,感到十分高興。

事情並不那麼簡單。

致電英文系的辦公室,查詢課程資料,如時間地點等。對方說:我們這裏不能給你資料,你要就逕自往註冊處查好了。問:怎樣找註冊處?你自己上網找好了。未待回話,對方就不停問:你是誰?為甚麼查問這個?複述了上面情節後,回應是:我們系上的課,不是開給外人的。

那是說:不歡迎你來旁聽,管你是何方神聖。

幾個疑問。

假定說,班上座位不夠,課堂已有人滿之患,那不是實情。教授本人當天說的。退一步說,以前李天命開「思考與方法」的課,其他院校的同學、導師、中大哲學系以外的人,都去聽課。從沒聽說因人多就不許旁聽的。

假定說,大學不是公園,不是人人喜歡就可以進出的。何況學生繳費求學,外人不付分文,對學生不公。也有道理。不過,一者旁聽人士沒有學分,二者其他院校也有收取旁聽費用的措施,但不棄傳授知識、鼓勵學問的風氣。那不是大學應有的宗旨嗎?

老朋友曹永強,中大資訊處高級主任。當年就讀西北大學,就常來芝大旁聽。

據說,我們走的路線,叫「知識型經濟」。

有點擔心。未成知識型經濟,先成反智型社會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