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03月21日論壇版)
如果清廷和日本在朝鮮的交鋒不算的話,那過去一百多年,中日有過兩回大規模的軍事競爭。一回是甲午之役,結果是中國慘敗收場。另一回是二次大戰,結果是中國慘勝收場。
當然,日本人從來沒有承認說,他們是敗在中國手下的。正因為他們覺得,戰勝他們的是美國──不是中國;儘管儀式上,他們要向中國陸軍司令何應欽呈遞降書。打從心底裏,他們從沒有服氣;也所以,他們從沒有真正尊敬中國人。
我相信,這樣的觀察,離事實不遠。
競爭是無可避免
二戰後,冷戰的序局,佈下了今天的形勢,使東亞的角力場,沒有基本的改變。加上地緣政治的考量,使中日兩國的競爭──武裝的還是非武裝的,成為無結局的連載劇。早年日本公開支持台獨,宣揚台灣地位未定論;近年宣稱日本擁有「尖閣群島」,都是插曲。
冷靜看看,這競爭,實在自然。說得不好聽一點,這是無可避免的: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它。
日本遇上百年來最嚴重的地震和海嘯。那是天災。天災,無話可說。我國也有天災,也生慘劇;可是大家痛恨的,是人禍,不是天災。四川地震華東水災,災情景象、災民反應,大家都見到的,不必多說。
日本的情況呢?綜合NHK,CNN等報道,我們看到甚麼?
家園被毀,大家在超市外排隊購物。往南遷避,大家在公路上排隊等着入汽油。秩序井然:不爭先、不恐後。
人的因素最重要
沒有災民到鄰居破壞的報道。沒有災民到商戶搶掠的報道。
在政府開放的庇護場所裏,祖母給幼兒餵食飯糰;不見驚恐啕號。水還未退,躲在房頂等候救援的,一個一個輪着次序,步上民防廳的橡皮筏,又一個一個的登岸。也沒有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。
在市區,千萬人湧到馬路上,沒有惶亂失措,也沒有人踩踏人致傷亡的報道。救護車輛駛出,大家自然的讓路,使車能通過。沒有慌失,也沒有張狂。
你會說,他們一年到頭演習,知所應變,因為訓練有素。好說了。甚麼叫好的國民素質,甚麼是優秀的國民教育?還不是訓練有素?
兩國相爭,長遠來說,人的因素至為重要。如果我們明白到,中日角力,根本無可避免,那麼我們要清楚知道,我們在跟怎樣的人在競爭。
知己知彼,未必百勝,卻實在必須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