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02月21日論壇版)
過年後,到台北探望胡佛教授。先生八十多歲了,還身體健朗,精神飽滿。我們出外用膳聊天,談了很多台灣的情況。大家都感慨良多。
去年底,國立臺灣大學頒了社會科學名譽博士給他;他的答辭,許多報章都有轉載。不兩天,《聯合報》的頭條說:若時光倒流二、三十年,胡先生是媒體上的熱門人物,聲勢遠超當年的所謂名嘴。
上世紀七、八十年代,解嚴以前,「民進黨」還未出現。那時的民主呼籲,叫「黨外運動」。還未有統獨之爭。當時的「國民黨第二代開明派」、「黨外人士」、「島內自由派」等,只有一個目標:不要「一黨獨大」,要全民選舉。胡先生是個自由派學者,一直維護在野派,一起爭取憲政民主。用今天的術語說,他是個「公共知識分子」。他四出演講,發表文章,可既講理又溫和,不煽情、不偏黨,所以社會聲望甚隆。他先翁又曾當國大代表,他本人是個從大陸撤到台的老國民黨。可能因種種考慮,警備部沒有向他「開刀」。
在典禮上,胡先生強調讀書人要「尊德性、道問學」,不要一味說「創新」而不踏實地「求真」。他認為,讀書人「無德」,那所說的「學問」,都只是「放縱與民粹」而已;既「幼稚又淺薄」,落得「散亂、貪婪、虛浮、功利」八個字。戒嚴時期句句話踩在政治剃刀上的胡先生,看看今天的台灣名嘴,「把一盤空心菜炒得大義凜然」,能無感慨?
今天大家都不講「氣節」了,他說。解嚴後,先生應邀參加了「憲政民主工程」。李登輝上台,也煞有介事的辦過「憲政改革」大會。不過,他很快就發現,李大總統別有用心,於是立即辭職。因為,他不願背棄自己的信念與堅持,給扭曲了的「憲政改革」背書。所以,當初和他一起奮鬥的,只要願意給這個「改革」敲鑼打鼓,日後都風光璀璨地登上「國師」(總統府資政)寶座,惟獨先生日漸沉寂。也許,正因為這樣,胡先生使大家看到甚麼是真民主,甚麼是假民主;誰是真君子,誰是偽君子。他登不上「國師」,卻更受人尊敬。
當年為了爭民主,他們自由派的人,和民進黨的元老並肩作戰。開了黨禁,有了選舉,元老就不要憲政,只要民主。胡先生他們是憲政派,認為民主運作,得在憲政軌範下才行之有序。可惜,大家對「憲政」的看法,「各自表述」。
或者,這正是胡先生難過的地方。爭取了民主,用民主作手段來推翻憲政,是不可以的。起碼,胡佛教授是這樣想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