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-10-19

人文的濫用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0年10月19日論壇版)

嚴復在繙譯赫胥黎的《天演論》序言中,提到介紹外語來中國的一項技術難題:缺乏對等辭彙可用。所以他得自創很多新名,以便國人閱讀。但很苦;自稱「一名之立,旬月踟躕」。可見前人用心。

一九○五年正式廢科舉以前,中國的讀書人讀經應考,全屬傳統文辭。從林紓、嚴復到五四,是大量引進外文作品的高峯期。譯文良莠不齊,本是自然。同時又挪用了很多和文。所以今天漢語用字,借用了不少日本名辭。很可惜,嚴幾道的謹慎藝術,我們沒有了。六十年代留學潮開始,到英、美、加等地佔多。從此引進的,主要是譯英文的東西。可英文的細緻,在中譯文裏又不多見。很多時就是譯了,大家信手拿來,含糊運用。市井之徒,也就罷了;讀書人,實在不該。

試試看:人性、人民、人文、人本、人道等辭,哪個是本有?哪個是外來?多少人能說個明白?(先不要在下面加上「主義」兩字了。)勸人家處事多點「人性」,對「人民」多點同情和關懷,就叫「人文素養」?勸人家要有人溺己溺的心,要本着「人道」意識去幫助他人,就叫「人文精神」?那還有甚麼不是「人文」的?

無意中讀到盧子健君大文,提到中國的自然災害,鼓吹大家努力協助;更提到我們的貧困省區,問「人民福祉,我們平日有沒有關懷?」又四川大災,我們助了多少?那同胞物與的精神,固然可敬。但他通篇呼籲的,是協助不幸者的重建工作,卻用「人文精神是重建復興之路」為題。

世界各地,尤其較落後地區,不幸碰上風雨地震等天災,聯合國都會提供人道援助,送上人道物資。遇上因戰亂而大量人口流離失所,一旦有傳染病,可能有人道災難。人人伸出援手,表示同情,都叫人道精神。香港入境處,有時會用人道考慮作理由,延長某人的居停期限。對某些動物,有時我們會用上人道毀滅。

在大學求學,科目繁多,舉凡藝術、文學、音樂、繪畫、宗教,到文化、哲學、史學、語文,甚至考古,等等,我們叫人文學科。那是給人滌蕩靈台,培養人文素養的機會。素養提升了,怎樣發揮,人人不同。與「人道工作」,沒有必然連帶關係。

教育局的李志雄兄,很關心中學生的人文素養。他指的,並不是叫你多一點同情心。

你緊張甚麼?今天,就連痛苦都可以「分享」啦,何況「人文」!想着啞然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