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02-04

不是「通識」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3年02月04日論壇版)

兩位美國耶穌會大學校長蒞港,發表簡短演說,談博雅教育(Liberal Education)和去貧的關係。過程固然英語對白,與會的都明白,那是甚麼樣的教育─不必繙譯有這個好處。會後再次感到,好些本地學者其實不明所以。

多年前,在這塊園地談高等教育,一開始就稱讚嶺大:他們率先採用「博雅」一名,可惜流傳不廣。大家只叫通識教育,大學中學如是,以為「通識」就是「博雅」。這誤會不太美麗,當稍澄清。

一年多前的九月,雷鼎鳴、練乙錚兩兄分別發表長文,用不同的名字談同一回事。雷兄叫「自由教育」,練兄叫「釋智教育」。兩人同時舉出芝加哥大學,作這類訓練的表表者,備極推崇。雷兄更標出史特勞斯(Leo Strauss)為經典人物,又說我是史公的隔代傳人。既然這樣,就當仁不讓,略抒愚見,以供參考。

前不久,也曾在這裏介紹過「興韋學院」,中國第一所博雅型的大學。他們也用「博雅」,而不是今天國內流行的名字:素質教育。練兄擔心,遇上「難登大雅之堂」的東西,比如說,「不雅」的書本,稱博雅豈不是為難?這未免過慮了。以前D.H.Lawrence的作品,一戰前在英國是禁書,二戰後是經典。我國素有「男不讀紅樓、女不讀西廂」傳統,認為兩書「誨淫」。五四後仍如是。今天呢?更不必說莫言了。可見雅與不雅,沒絕對標準。何況,你不是要生吞活剝,而是教大學生慎思明辨,有美學判斷。那麼知識本身,應該是沒有禁區的。

要雅,先得博,梁任公早有名言,用古人說法,是要「博覽群經」。而「經」,要整本的讀,相互討論,慢慢就可能煶練出「雅」;但不能東一句西一段的「剪裁」來讀。當然,四年時光有限,要追求博雅修養,就不可能用專才訓練形式。也就是說,必須限制主修科目的學時要求,不然你無法分配。練兄說得好:這種教育,絕不是修一兩個學期幾個學時的「通識課」就算。這是博雅教育和通識課程的重大區別。

這麼多年,真正朝博雅宗旨設計的,就我所見,只有耶穌會擬辦的博雅大學。不必期望她是香港的哈佛芝加哥,但任何稍為認識美國諸耶穌會大學的人都知道,他們是如何培育人才的。

除非你覺得,既博且雅的君子,我們社會不需要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