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0年01月26日論壇版)
赫塔.米勒(Herta Müller)剛拿了諾貝爾文學獎。她父母是德裔人,從小在羅馬尼亞的一個德語區長大。進中學才習羅國語。一出道就當繙譯員,卻受盡歧視。這段經歷,日後成了她寫作題材。又因為不和國家安全局合作,拒絕秘密監視別人,受到排擠。終於與丈夫移民德國。居柏林。柏林人嗎?又把她看作羅馬尼亞人,儘管她用德文發表作品。得了桂冠,原來恐嚇她威逼她壓制她的羅馬尼亞,立刻鳴鑼打鼓,掀起了米勒熱潮。
為甚麼她受歧視?說來諷刺。二戰前,羅國行法西斯政策。雖不像意大利與德國結盟,仍然支持納粹。住在德語區的人,多半在納粹軍中服役──這是羅國與德國當時達成協議,特別允許的。大戰後期,納粹節節敗退,紅軍不斷前進,羅國又改向蘇聯靠攏。歐戰還沒有結束,羅國已開始用「集體犯罪」的名義,驅逐德裔人到蘇聯的勞改營。年輕的就困在羅國的集中營。米勒的母親,也被驅到斯大林的鐵蹄下,勞役五年。
她認為用「集體犯罪」的說法,是不公平的,因為好些年輕一代的德裔人,並沒有參軍,也沒有作納粹的幫兇。後來,在去年八月出版的長篇小說 Atemschaukel中,她就用這個背景,描寫一個無辜少年的苦難。
她受排擠。可排擠她的,又不只是秘密警察部門,還有她自己的「同胞」:住在城市的德裔人。她出自小鎮,長大後到了城市,十分討厭所謂「社會主義」的生活。她寫作,正反映了這種不滿。她諷刺羅馬尼亞的專制社會,諷刺小鎮的生活僵化,諷刺鄉間城鎮到處充斥的民族優越感。可因為這樣,她受到白眼,得不到原諒。那些住在城市的「同胞」,覺得她的作品「污染」了他們的團體。
得獎的,是她六年多前出版的小說 Herztier,意指「心魔」或「心獸」,是魔鬼也是靈魂,是野獸也是個性。英譯本叫 The Land of Green Plums,中譯本叫《風中綠李》。土地指國家也指故鄉。青不是「綠」:李子熟透,呈深紅色;青李子,是「生」的、青澀的。作者用的比喻,應是「青李之國」或「青李之鄉」。諷刺的是制度,也是制度塑出的人性。她不停在提醒讀者:專制統治產生怎樣的社會氛圍,使人活得不像人。
政治小說,誰說不可以是出色的文學作品?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