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載〈蘋果日報〉2009年11月16日論壇版)
2010的世界博覽會,明年在上海開幕。世博會的預備會議,在北京召開。大會請來的演講嘉賓,是溫家寶。
演辭,我只聽了前半。即時的感覺是:演講是面向世界的,不是向內部發表的。沒有意識形態的字眼,也沒有黨八股。有的,反而是盛讚博覽會展出的,是人類文明的結晶;說電視電腦飛機,是人類為了改善生活的偉大發明。(才不久以前,我們還不是聽到說,輪船飛機都不是好東西,都只是資本主義社會用來征服世界的工具嗎?)
最有意思的,是他在演講中,提到了美國著名失明女作家海倫.凱勒(Helen Keller,1880至1968),特別是她一篇文章(Three Days to See)。她自問:如果我能看見──那怕只有三天時間,我會看些甚麼?第二天,她會跑博物館,看盡人憑着雙手所製造出來的所有藝術品。他就乘着機會,說世博會就是個大的博物館,裏面擺設了人類進步的展品,是人「從封閉走向開放」的表徵。
溫家寶是不是利用這個機會,表示抱擁文明開放,放棄封閉?我不知道,也沒興趣去猜。倒想說說一個巧合的故事。
大約半年前吧。教育局出版了《性情真章》,本來是給初中老師作參考,可酌量分期施教的材料。目的在提高同學的「人文素養」。我們從選材到定稿,花了兩年多。那不說了。《真章》裏面的(人文篇),就收錄了凱勒這篇文章。
倒不因為她是個盲的,而是她用的「心眼」,比我們一般人的肉眼,亮澄得多。她教我們甚麼東西值得看、怎樣看。第一天她要看的,是那些使她活得有價值的人:他們的善良和支持的心;也就是說,他們的靈魂。看博物館,是因為她要通過人類藝術的精華,去探索人內心的世界──他們的靈魂,這位盲作家看不見,但她看見的,比我們深。我們還自詡是開着眼睛的。
總理先生有沒有把文章好好讀過,不得而知。也許,他事太忙,無暇操刀,講辭是幕僚代筆的。也許,他如果真的讀過,就會明白到,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,要「從封閉走向開放」,先要開的,是心眼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