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載〈蘋果日報〉2009年05月05日論壇版)
友人成立了一個小機構,叫「志學會」。顧名思義,那是為有志求學的人來創辦的。不久前,志學會會同兩個議員辦事處,舉辦了一場研討會,主題是香港的新高中學制與通識科。負責人邀請我當主講嘉賓。想想這是新的嘗試,又和我們今後的教育發展關係密切,就答應了。
我講的,其實並沒有甚麼新意;聽眾當中也沒有人打盹,就算及格吧。討論環節,倒有不少家長提問,那才是使我難過的地方。光難過也沒有用;難過而沒有反省,那才叫浪費。難過甚麼?
與會的,都是家長。看模樣,是來自一般家庭的。(這樣說,不太準確;姑且當作是「雖不中不遠矣」吧。)九成是母親,直像兒女教育不是父親的責任似的。從開始到完結,在座的沒有一個母親問:甚麼是通識教育?人人只認定:那是教育當局庸人自擾,無風興起三尺浪的東西。本來好好的,現在來個新科目,大家覺得無所適從,因為不知道怎樣教導兒女去應付它。
為甚麼要那麼着緊來「應付」它?不是說通識科是培養通識教育的手段嗎?不是說開拓視界是種學習態度嗎?不是說要訓練學生養成獨立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嗎?這些都不必大家緊張兮兮的去「應付」吧?
對於這些問題,對於甚麼是通識教育,為甚麼要有通識教育等問題,沒有家長感興趣。我聽到的,是異口同聲的抱怨:但我孩子得面對考試。也就是說,這是個必考科,成績影響着她升讀大學的機會。考得不好,我怎辦?你們要創新,又沒有標準教科書,沒有明確的考試方式和打分數準則,我怎會知道甚麼是督促兒女拿高分數的竅門?
進中學,考公開試成功,順利進大學,考學位試成功,順利畢業,找優差成功,順利賺錢。這條路,大家都很熟悉了,是不是?所以考公開試成功,是第一關。管他是通識科還是通不識科,只要我家的孩子考得好,那才重要。說甚麼打好基本知識基礎,品格培養,視界開展,等等,都是「務虛」的傢伙。
滿以為,這一代比較年輕的父母,有機會受過較好的教育,總會具備遠一點的眼光,寬一點的胸襟,多一點的耐性;多少明白到,求學不光是應付考試。起碼,比起我們上一代,他們幸福多了。
看來,我錯得厲害。
這樣的父母,你能拿他怎的?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