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3年02月18日論壇版)
新年伊始,先向讀者拜個萬福兒。
從小隨父母出外拜年,聽到的都是「恭喜發財」,然後是一串祝賀套語,小孩都要學着說的;是否了解不必考究,反正人人哼同一調子,像標準台詞。
當然,大家互祝發財,是指定動作。多年下來,有多少你祝福過的人真的發了財,不用認真,反正口頭禪就這麼說。兒時少不更事,問爸媽為甚麼一定用「恭喜發財」作起首語,也不得要領。
不知道這是南粵習俗,還是「全國通行」。心理學家會有說法:人通過這種形式來表達某些「願望」。可以想像,以前住在農村的人,富貴人家不多,人人都希望過好一點兒的生活。富裕,不大能靠辛勤力田而來,所以大家都望「橫財就手」。發了財,你才能夠蓋屋買地,光大門楣。有這想法的人,相信不少。固然是推想,應不致太離譜。
可今天,情況不同了。大家已不是要求「改善生活」,而是一味的追求財富,也不需要給自己甚麼理由。有了財富的人,還繼續追,好像不如此就落後於人似的。於是呢,就成了一幅你追我趕的素描。
看看我們的社會。
為了財富,可以身家老本都押下。為了財富,可以除了工作,還是工作;犧牲了健康、朋友、生活,在所不計。為了財富,要兒女進大學首選商科;為此,要用盡辦法進中學名校;為進名校,要……現在嗎,連幼稚園,甚至學前教育的學校,都早作安排。教育的目的,再不是求學與做人,而是為了將來的財富。
也許,蛇來得正好。「蛇王」,是停下來躲躲懶的人。「蛇竇」,是讓人忙裏偷閒稍歇息的地方。也許我們真該停下來,歇一歇,檢討一下自己的生活。
為了更多的財富,盲目押下了自己的一切,值得嗎?不必唱高調,可不見得強迫兒女進商學院,才能教他們自立吧?與其自小安排到大學,何不停下來,和他們喝杯茶,聊聊天,聽聽他們的心聲?我們太多緊張兮兮的家長,擔心子女他日不能「發財」,很早就霸佔了他們的身心,美其名曰「贏在起跑線上」。
但願我們都抱多少蛇的心態,稍稍緩下腳步,不把生活繃得太緊,更不必為了發財而犧牲有素質的生活。把節奏放慢一點兒,也許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呢!
2013-02-18
2013-02-04
不是「通識」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3年02月04日論壇版)
兩位美國耶穌會大學校長蒞港,發表簡短演說,談博雅教育(Liberal Education)和去貧的關係。過程固然英語對白,與會的都明白,那是甚麼樣的教育─不必繙譯有這個好處。會後再次感到,好些本地學者其實不明所以。
多年前,在這塊園地談高等教育,一開始就稱讚嶺大:他們率先採用「博雅」一名,可惜流傳不廣。大家只叫通識教育,大學中學如是,以為「通識」就是「博雅」。這誤會不太美麗,當稍澄清。
一年多前的九月,雷鼎鳴、練乙錚兩兄分別發表長文,用不同的名字談同一回事。雷兄叫「自由教育」,練兄叫「釋智教育」。兩人同時舉出芝加哥大學,作這類訓練的表表者,備極推崇。雷兄更標出史特勞斯(Leo Strauss)為經典人物,又說我是史公的隔代傳人。既然這樣,就當仁不讓,略抒愚見,以供參考。
前不久,也曾在這裏介紹過「興韋學院」,中國第一所博雅型的大學。他們也用「博雅」,而不是今天國內流行的名字:素質教育。練兄擔心,遇上「難登大雅之堂」的東西,比如說,「不雅」的書本,稱博雅豈不是為難?這未免過慮了。以前D.H.Lawrence的作品,一戰前在英國是禁書,二戰後是經典。我國素有「男不讀紅樓、女不讀西廂」傳統,認為兩書「誨淫」。五四後仍如是。今天呢?更不必說莫言了。可見雅與不雅,沒絕對標準。何況,你不是要生吞活剝,而是教大學生慎思明辨,有美學判斷。那麼知識本身,應該是沒有禁區的。
要雅,先得博,梁任公早有名言,用古人說法,是要「博覽群經」。而「經」,要整本的讀,相互討論,慢慢就可能煶練出「雅」;但不能東一句西一段的「剪裁」來讀。當然,四年時光有限,要追求博雅修養,就不可能用專才訓練形式。也就是說,必須限制主修科目的學時要求,不然你無法分配。練兄說得好:這種教育,絕不是修一兩個學期幾個學時的「通識課」就算。這是博雅教育和通識課程的重大區別。
這麼多年,真正朝博雅宗旨設計的,就我所見,只有耶穌會擬辦的博雅大學。不必期望她是香港的哈佛芝加哥,但任何稍為認識美國諸耶穌會大學的人都知道,他們是如何培育人才的。
除非你覺得,既博且雅的君子,我們社會不需要。
兩位美國耶穌會大學校長蒞港,發表簡短演說,談博雅教育(Liberal Education)和去貧的關係。過程固然英語對白,與會的都明白,那是甚麼樣的教育─不必繙譯有這個好處。會後再次感到,好些本地學者其實不明所以。
多年前,在這塊園地談高等教育,一開始就稱讚嶺大:他們率先採用「博雅」一名,可惜流傳不廣。大家只叫通識教育,大學中學如是,以為「通識」就是「博雅」。這誤會不太美麗,當稍澄清。
一年多前的九月,雷鼎鳴、練乙錚兩兄分別發表長文,用不同的名字談同一回事。雷兄叫「自由教育」,練兄叫「釋智教育」。兩人同時舉出芝加哥大學,作這類訓練的表表者,備極推崇。雷兄更標出史特勞斯(Leo Strauss)為經典人物,又說我是史公的隔代傳人。既然這樣,就當仁不讓,略抒愚見,以供參考。
前不久,也曾在這裏介紹過「興韋學院」,中國第一所博雅型的大學。他們也用「博雅」,而不是今天國內流行的名字:素質教育。練兄擔心,遇上「難登大雅之堂」的東西,比如說,「不雅」的書本,稱博雅豈不是為難?這未免過慮了。以前D.H.Lawrence的作品,一戰前在英國是禁書,二戰後是經典。我國素有「男不讀紅樓、女不讀西廂」傳統,認為兩書「誨淫」。五四後仍如是。今天呢?更不必說莫言了。可見雅與不雅,沒絕對標準。何況,你不是要生吞活剝,而是教大學生慎思明辨,有美學判斷。那麼知識本身,應該是沒有禁區的。
要雅,先得博,梁任公早有名言,用古人說法,是要「博覽群經」。而「經」,要整本的讀,相互討論,慢慢就可能煶練出「雅」;但不能東一句西一段的「剪裁」來讀。當然,四年時光有限,要追求博雅修養,就不可能用專才訓練形式。也就是說,必須限制主修科目的學時要求,不然你無法分配。練兄說得好:這種教育,絕不是修一兩個學期幾個學時的「通識課」就算。這是博雅教育和通識課程的重大區別。
這麼多年,真正朝博雅宗旨設計的,就我所見,只有耶穌會擬辦的博雅大學。不必期望她是香港的哈佛芝加哥,但任何稍為認識美國諸耶穌會大學的人都知道,他們是如何培育人才的。
除非你覺得,既博且雅的君子,我們社會不需要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