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-11-21

是驕傲還是悲哀?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11月21日論壇版)

許知遠最近一篇文章,提到國內電視畫面上,看到小伊伊下地行走。全文末句是:「真不知,這一畫面是這個國家的驕傲,還是令人窒息的悲哀。」

不是要談許知遠,卻有極之類似的感想。事緣最近香港區議會選舉,塵埃落定。

俗語的勝敗乃兵家常事;總談勝不驕,敗不餒,才是體育精神。從來沒有興趣討論人人可見的表面現象。但有方家發表長文,詳析選情,帶出另一種信息:大字標題說「香港勝選激勵北京,有利中國民主發展」。邏輯是這樣的:親北京的派系,在選舉中勝出,因此打破了北京的民主恐懼情結,不再懼怕議會政治。文中也提到其他,與本文無關,先不去說它。

是作者的看法還是北京的看法,不得而知;北京從來沒有說過甚麼。可信息背後的意識,卻十分不堪。

英國的工黨,法國德國的社會黨,葡萄牙意大利的共產黨,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勝出,司空見慣;說北京看不見,實在不可能。左翼黨派贏得民主選舉,有啥稀奇?那麼,「打破北京對民主政治的恐懼」,顯然不是因為甚麼派別的勝負,而是另有情由。情由不在派別的取向,而在「親北京」。就像說:你不必怕。看,你的人馬,在民主選舉的遊戲中,不也一樣成功?

正因為他「不怕」了,有可能願意「開放政權」了,會採用某類「選舉」了,所以你才得出那「有利中國民主發展」的結論。如果他還是怕呢?如果他沒有把握呢?反過來說,如果在民主遊戲中,勝出的不是「你的人馬」,你就不要民主了?那就「不利中國民主發展」了?

九十多年前的北京院校學生老師,喊出「德先生」的口號,是因為他們相信,民初的議會,會接受「五四人馬」,所以大聲疾呼,追求民主?讀讀陳獨秀和胡適在《新青年》上的文章,你也許覺得當年的「幼稚」,你不能不感到那時的真誠。追求民主,是因為你相信某種理念,不是因為你知道「你能贏」。全世界的民主制度下,沒有一個黨派是永遠贏的;今天你得勝,明天會輸掉。否則就不是公平選舉的民主了。

該文作者的用意,我不知道。如果這叫「利誘」,從實際角度看,也不見得會成功。你說,民主之利,正利在老百姓能選擇。這個概念,並不包括他們要「親甚麼人」。因為他們親我,我就給他們吧──這叫民主?

這樣的畫面,究竟是這個國家的驕傲,還是令人窒息的悲哀?你說呢?

2011-11-07

雪上加霜而已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11年11月07日論壇版)

費格森(N. Ferguson)是英國的名人,給哈佛大學請了去當教授。近年不只做學問,更在各大報章雜誌發表評論文章。還是不久以前,讀到一篇挺有意思的。大意謂今天電腦技術,一日千里,以前必須依某種規範來輸入的,現在不必了;因為,電腦把你儲進去的檔,當作圖像來「讀」的。所以,你怎樣寫沒有關係,在你說是文字的東西,在電腦說是點和線合成的圖;而圖,是可以隨便畫的。

他的結論是:電腦技術越形發達,人會變得越蠢!道理很簡單:人人依賴電腦,中小學生不再翻書,不再作文。慢慢的,你不懂得怎樣寫;可你不介意,因多數人與你無別。技術越高,人的文字文化越低:用羅馬字母的人,漸漸連串字能力都失去。

這叫杞人憂天?未必。馮智翔君就表達了異曲同工的擔心。他認為,蘋果的技術巨人逝世前,給世人帶來了一個「新世界」,卻料不到使一個舊世界「黯然而逝」。舊世界者,人用自己一雙手,「抒發感性的雅致符號」的世界也。也就是文字文化的世界。

馮君覺得,這一代國人的書寫能力,是場「大災難」。例子:九成以上中小學老師認為,今天學生「字醜」;筆畫錯、太潦草、欠整潔。也許屬實。問一句:今天的老師,報章雜誌的老編,寫稿的作家,有多少人還明白到「字乃文章衣冠」的?為人師表的,字不也一樣難看?小時候,還見有「衣冠不整,恕不招待」字句;今天,你見到嗎?

這已經積陋多時。根本上是態度問題。但技術倒真會使情況惡化。不必大學,中小學老師,很多要學生用電腦印出作業呈交。做學生的,從沒有「手到」功夫,如何會寫字?再者,今天的手寫板,你不必依筆順,它還是運作的,正因為電腦讀的,不是字,是圖像,是符號。學生求快,不一筆一筆的寫,反正印出來是一個一個的字,我何必端莊工整寫進去?

不過,馮君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,值得我們咀嚼:「漢字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表徵,而書寫的過程是能觸發審美之情……每一個字體都有其獨特的組合意義及美態價值,學習及訓練字體寫得工整及正確,正是從最基本的進路去認識中國文化,去感受文字符號背後的思想內容。」

馮君沒錯。可我覺得,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自從小學不臨帖,中學不默書,我們就放棄了記字和寫字。電腦植字,雪上加霜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