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-10-20

探針:癡人的夢話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08年10月20日論壇版)

要有健全的國家
必先有健全的國民
要有健全的國民
必先有健全的體格

小學體育老師的教誨,語重心長,到今天不敢忘記。今天,我們的體育老師,還懂這個?健全的體格,道理上不難做到;中小學好好訓練就是了。家長不得放縱溺愛,不在話下了。但就健全的國民來說,體格只佔一半,另一半是心智。這才是難處。

要心智健全,除了基礎學科訓練以外,更當教導青年人不要人云亦云,要獨立思考。港台的中小學校招生廣告上,都用「獨立思考」標榜,好像每所學校都用這個作宗旨似的。果真如此,這句口號不必到了今天還在叫吧?我讀小學的日子,到現在,半個世紀呢!

走不出人情磁力場

要有獨立思考,你得先培養獨立性格。這,實在難倒了中國人。你不必用心理分析學派的人格成長理論,來說國人沒有成長;就用觀察吧。在外求學,看到人家的孩子,清晨五點起床,六點到報站,騎着腳踏車,七點把報章送到訂戶門口。天天如是。看到他們在家給爸媽擦亮皮鞋,晚上輪流清理垃圾。問所以,孩子的媽媽說:他們要零用錢,要買棒球棍子,那就要自己去掙錢,不能老依賴父母。很多留學生看在眼裏,說「老外」沒有人情味。

正正是這個「人情味」,在我們的文化土壤中,成就了那無形的依賴。孫隆基說那是「人情磁力場」,有他的道理。儒家的五倫,把每個人都納進磁場裏。教忠教考,是教人順從,也就是跟着傳統教化走。稍有性格,要做個卓爾不群的,就說你數典忘祖,索隱行怪。久而久之,那種跟從成了依賴,無一倖免。隆基的《未斷奶的民族》,教大家看到,就是離開了那土地的人,他的「臍帶作用」脫不了,只能依賴母體,不能獨立生存。西方人的子女,羽翼未豐就鼓勵他們出外遨遊,不要做「裙腳仔」;中國人的父母,最希望兒孫繞膝。記得《論語》說:「父母在,不遠遊」的名句嗎?

斷不了臍帶的文化

那種依賴文化,多年前的李敖早在他的《媽離不了你》一書中,諷刺得入木三分。「媽」,可以是媽媽,也可以是文化(母體),國家(母國)。到今天,不是還聽到「祖國啊,你是我的母親!」那樣的名曲嗎?倒過來看,就是「你離不了媽」。那樣像幼兒依賴母親的文化,斷不了臍帶,人怎樣獨立?人格不獨立,那來獨立思考?

倒不是說,十億神州沒有清醒的。可是,從魯迅到柏楊,國人有脫離過那醬缸的浸染嗎?

最近,上海《新聞晨報》說:當政府成了個大保母後,國民就變成了永遠長不大的孩子。如果作政府的,不去教導人民要有獨立性格,自己反過來作最大的保母,使國民去依賴她,那麼希望有健全的國民,不是癡人說夢?

2008-10-06

探針:有雞無鶴的社會

(載〈蘋果日報〉2008年10月6日論壇版)

奧運的塵埃,落定了。

開幕禮剛過去,《蘋果日報》的社論,發出了空谷足音:要建立和諧社會,你不能只強調一個「和」字;多元社會,有「和」有「不和」。那是引了「君子和而不同,群而不黨」的古訓了。

結果當然是言者諄諄。

只有集體無個體

差不多同一時候,美國記者 David Brooks 在《國際先鋒論壇報》上發表了從成都送出來的特稿。他比較了中美兩國的某些文化特質,說一重個人一重集體。後者,在開幕式表現得淋漓盡致。在這個蔚為奇觀,前所未見的大製作中,你看到的是「齊一」兩個字:齊一的舞蹈,齊一的擂鼓,齊一的起伏。甚至負責招待的「服務員同志」,她們的笑容,她們的高度,也幾乎是齊一的。

齊一的集體與不同的個體,成了鮮明的對照。集體社會的成功,使記者感到個人主義最終會失敗。文章的結語,是他輕輕的一句:這種集體的齊一,是獨裁者最合心意的。我不寒而慄,因為我想到了北韓的景象。記得那過去才不久的文革嗎?單性的服裝,灰壓壓的一大群。萬頭攢動,沒有區分;像無數的螞蟻在爬行。那是另一種齊一和集體。小闖將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時,那齊一的口號,連舉起紅皮寶書的手勢,也一樣的。意大利左派導演安東尼奧尼,以為那是「平等的天堂」,特別到中國拍攝了沒有旁白的紀錄片《中國》。下場怎樣,人人都知道了。

住在北京的作家許知遠,也許是少數知遠的中國人了。他寫了〈個體的缺失〉一文,提出今天的中國表面上是「不同」,骨子裏其實沒有變。開幕式氣勢恢弘,它所表現出的力度和美感,全建立在這個集體齊一上面,而「每個個體都是面目模糊的,他們只是整體形式感中隨時可以替換的一個元素。」我們只有集體,沒有個人。如果真有鶴立雞群這回事,鶴的頸早給砍掉了。

沒有個性的民族

很多年前,龍應台的《野火集》出版。裏面有不知多少篇文章,大聲疾呼告訴大家,你要有自己個性,給自己作主。是個人,不是集體。漩渦起了一下,沒有了。就是《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》吧,中港台三地都出版了,又怎樣?孫隆基用上了好些特別名字,像「鏟平主義」等,論盡中國人怎樣有集體沒有個人,加上沒有反省,所以是個沒有個性的民族。他難道說錯了?

我們是個有雞無鶴的社會。